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盆腔炎症状 >> 盆腔炎的症状治疗 >> 正文 >> 正文

岗卫娟等统编教材中针灸适宜病症的研究

来源:盆腔炎症状 时间:2020-11-14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536628.html

作者简介:岗卫娟,青年中医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研究员。

《针灸学》及《针灸治疗学》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学的统编教材,起着规范与指导针灸教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科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第1至第7版《针灸学》及第1至第3版《针灸治疗学》统编教材所载病症进行研究,基本能反映目前针灸适宜病症的概况。研究结果发现各版教材所载病症兼顾传承与创新,1/3病症在半数以上教材中重复,1/3病症在各版教材中仅出现1次;病症分类方法采用内、外、妇、儿、皮、骨伤等分科方式,与现代西医以消化系病、呼吸系病等按照系统分类方法不一致;病症名称基本以中医病名为主(病名使用比较混乱),涉及少量西医病症名,与期刊文献报道基本以西医病名为主不一致。这种病症分类方法的不一致及中西医病症名称使用的不一致是当今针灸学科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阻碍针灸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将开展相关比较研究。

近年来,有关针灸适宜病症的研究已多有展开,目的是回答针灸能治什么病的问题。研究多是围绕期刊文献展开,而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则鲜见涉及。本文通过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针灸学》及《针灸治疗学》中所载病症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初步得出统编教材中针灸适宜病症。

1研究方法1.1文献考察范围

本次研究文献考察范围涉及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针灸教材《针灸学》及《针灸治疗学》,以治疗各论的病症为研究对象。《针灸学》教材自年第1版出版以来,至今已连续出版至第9版,第1版教材名为《针灸学讲义》,由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该版教材编写以年《简明针灸学》为蓝本,而《简明针灸学》实为年版《针灸学》(简称57版《针灸学》)的简本。《针灸治疗学》则自年始发行第1版,至今连续出版5版。而《针灸学》第8版、9版和《针灸治疗学》第4版、5版教材,由于同时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版本较为繁复,暂不列入考察范围。因此,本文考察范围包括年由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的《针灸学》及其后的7版《针灸学》(缺第3版《针灸学》,以年出版的《中医临床参考丛书:针灸学》计)和3版《针灸治疗学》教材(参考文献[1-11]),共计11本教材。

1.2统计方法①病名:病症统计中病名按照“能中不西”,即有以中医病名出现者,即以中医病名计,未见中医病名仅以西医病名出现者,以西医病名计。对相似疾病用不同病名者,进行合并归纳,如尿闭与癃闭、肺痨与痨瘵、失眠与不寐、经闭与闭经;同一疾病的中西病名合并,如阴挺与子宫脱垂、绝经前后诸症与更年期综合征、麦粒肿与针眼、痄腮与流行性腮腺炎、肠痈与急性阑尾炎、牛皮癣与神经性皮炎等;②疾病分类方法:根据各版教材对病症的分类方法(各版略有不同),大致按照中医分类方法,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急症等;③疾病统计:对每个疾病所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称为频次。作为附症(附在某病症后出现的病症),统计时也按1次计。如头痛病后附有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头痛、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分别统计频次。2结果

本次研究共统计到7类种病症,其中包括中医病症种,西医病症49种。各病症按频次排序如下。

2.1针灸治疗病症总体情况

对11本教材中针灸治疗病症的数量和频次按照上述原则进行统计,共涉及种病症,出现6次以上的病症数量有75种,与出现1次的病症数量基本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统编教材在内容上兼顾传承性与创新性。见表1。

2.2按科别统计病症结果

以下病名后括号内的数字为该病症出现频次,病名先后以频次多少为序。

2.2.1涉及内科病症75种

中医病症57种:中风(11)、感冒(11)、咳嗽(11)、呕吐(11)、泄泻(11)、便秘(11)、疟疾(11)、癃闭(11)、遗精(11)、阳痿(11)、失眠(11)、眩晕(11)、黄疸(11)、痿证(11)、头痛(11)、痹证(11)、胃痛(11)、脱肛(11)、哮喘(11)、痫证(11)、腰痛(11)、痢疾(10)、水肿(10)、心悸(10)、胁痛(10)、肺痨(10)、疝气(10)、淋证(9)、癫狂(9)、中暑(8)、面瘫(8)、脚气(7)、呃逆(7)、噎膈(6)、反胃(5)、郁证(4)、健忘(4)、便血(3)、消渴(3)、胸痹(3)、面痛(3)、早泄(2)、腹胀(2)、痴呆(2)、类中(1)、吐血(1)、急性吐泻(1)、痧胀(1)、尿失禁(1)、尿血(1)、臌胀(1)、积聚(1)、癔病(1)、失音(1)、无脉症(1)、震颤麻痹(1)、嗜睡(1)。

西医病症18种:坐骨神经痛(6)、三叉神经痛(4)、小儿麻痹后遗症(4)、高血压(3)、男性不育症(2)、多发性神经炎(2)、低血压(1)、贫血(1)、白细胞减少症(1)、假性延髓麻痹(1)、胃下垂(1)、股外侧皮神经炎(1)、末梢神经炎(1)、面肌痉挛(1)、紧张性头痛(1)、偏头痛(1)、前列腺炎(1)、臂丛神经痛(1)。

2.2.2涉及妇科病症27种

中医病症24种:痛经(11)、崩漏(11)、阴挺(11)、乳少(11)、带下(11)、经闭(11)、乳痈(11)、月经不调(10)、滞产(10)、胎位不正(6)、胞衣不下(5)、恶露不下(5)、恶露不绝(5)、妊娠恶阻(5)、不孕(4)、产后血晕(4)、绝经前后诸症(3)、阴痒(3)、脏躁(3)、产后腹痛(2)、经前期紧张综合征(1)、经行乳房胀痛(1)、子痫(1)、回乳(1)。

西医病症3种:功能失调性月经紊乱(1)、子宫内膜异位症(1)、盆腔炎(1)。

2.2.3涉及儿科病症16种

中医病症13种:疳疾(11)、遗尿(11)、急惊风(11)、慢惊风(8)、顿咳(3)、小儿腹泻(2)、小儿瘫痪(1)、小儿痿证(1)、脐风(1)、麻疹(1)、小儿食积(1)、百日咳(1)、厌食(1)。

西医病症3种:小儿脑性瘫痪(4)、小儿多动症(3)、脑炎后遗症(1)。

2.2.4涉及五官科病症33种

中医病症27种:牙痛(11)、耳疾(10)、咽喉肿痛(9)、目赤肿痛(8)、鼻渊(8)、麦粒肿(6)、鼻衄(6)、聋哑(4)、聤耳(4)、青盲(4)、眼睑下垂(3)、暴盲(3)、口疮(2)、喉疾(2)、鼻疾(2)、眼睑瞤动(1)、胞轮振跳(1)、迎风流泪(1)、冷泪症(1)、目翳(1)、天行赤眼(1)、耳胀、耳闭(1)、暴聋(1)、口臭(1)、梅核气(1)、口噤(1)、夜盲(1)。

西医病症6种:近视(6)、色盲(3)、斜视(3)、鼻炎(1)、视网膜色素变性(1)、青光眼(1)。

2.2.5涉及皮外骨伤科病症39种

中医病症30种:疔疮(11)、风疹(11)、痄腮(11)、落枕(11)、扭伤(10)、丹毒(10)、肠痈(10)、痔疮(9)、瘿气(8)、瘰疬(7)、破伤风(6)、肘劳(6)、蛇串疮(6)、漏肩风(5)、乳癖(5)、秃发(4)、牛皮癣(4)、湿疹(2)、湿疥(1)、鸡眼(1)、疠风(1)、鹅掌风(1)、脱骨疽(1)、湿疮(1)、狐惑病(1)、粉刺(1)、筋疣(1)、足跟痛(1)、皮肤瘙痒症(1)、四弯风(1)。

西医病症9种:腱鞘囊肿(4)、扁平疣(4)、痤疮(2)、颈椎病(2)、胆石症(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外伤性截瘫(1)、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1)、腱鞘炎(1)。

2.2.6涉及急症病症6种

中医病症3种:晕厥(6)、虚脱(6)、出血(4)。

西医病症3种:高烧(6)、抽搐(6)、急痛(6)。

2.2.7其他病症7种

西医病症7种:延缓衰老(3)、单纯性肥胖(3)、美容(2)、戒烟(2)、慢性疲劳综合征(2)、戒毒(1)、竞技紧张综合征(1)。

2.3中西病症名称演变统计情况

为明确针灸治疗病症中、西医病症名称的演变情况,分别对11本教材中、西医病症数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3讨论3.1针灸适应病症

按照上述统计结果,11本针灸统编教材中共涉及7类种病症,包括中医病症种、西医病症49种。其中一半以上教材中涉及的病症有75种,基本为中医病症,有中风、感冒、咳嗽、呕吐、泄泻、便秘、疟疾、癃闭、遗精、阳痿、失眠、眩晕、黄疸、痿证、头痛、痹证、胃痛、脱肛、哮喘、痫证、腰痛、痛经、崩漏、阴挺、乳少、带下、经闭、乳痈、疳积、遗尿、急惊风、牙痛、疔疮、风疹、痄腮、落枕、痢疾、水肿、心悸、胁痛、肺痨、疝气、月经不调、滞产、耳疾、扭伤、丹毒、肠痈、淋证、癫狂、咽喉肿痛、痔疮、中暑、目赤肿痛、鼻渊、面瘫、慢惊风、瘿气、脚气、呃逆、瘰疬、噎膈、胎位不正、坐骨神经痛、麦粒肿、近视、鼻衄、破伤风、肘劳、蛇串疮、晕厥、虚脱、高烧、抽搐、急痛等。这些病症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针灸临床较为常见且疗效较好的病症,可为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病症筛选提供参考。

关于针灸适宜病症的研究,已有学者[12]专门对现代期刊文献(—)进行相关研究,发表多篇文章与专著,并明确将之称为现代针灸病谱,其研究结果共得到16类种针灸病谱,其中西医病症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症50种,中医病症仅占所有病症的10.8%,这与针灸统编教材统计结果不同。关于统编教材与期刊文献中针灸适宜病症的分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2病症分类方法

针灸统编教材中治疗病症基本分为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科骨伤科)、五官科、急症及其他,不同版本教材或将不同科别合并如妇儿科,或者分得更细,如将外科分为皮肤科、外科、骨伤科。这种病症分类方法在医院的门诊分科即有所体现,分为内、外、妇、儿、五官5个针灸科室[13]。这种病症分类方法与古代针灸医籍病症分类方法不甚相同,从《针灸甲乙经》到《针灸大成》,除将妇科、儿科及疮疡科单列外,治疗病症不分科,多以病症、部位分类(门);与现代西医以消化系病、呼吸系病、泌尿系病、循环系病、神经系病等按照系统分类方法也不一致。

在对不同版本教材中所载病症进行考察时发现,同一病症在不同教材中可能被划分至不同科别,如脱肛、疝气分别被划入内科和外科,遗尿被划入内科和儿科,漏肩风被划入内科和骨伤科,头面躯体痛症、单纯性肥胖症被划入内科和其他等。同一病症虽被划入不同科别,然而其治疗方法并未因此而改变。医院针灸科,不再细分内外妇儿等科别,且针灸医生在治病时,亦不考虑病人所患疾病的科别,而是按照针灸辨证论治方法及病人特点进行治疗。因此,无论从文献上或是临床来看,这种病症分科混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的病症分类对针灸治疗影响不大。

然而,针灸教材的这种病症分类方法,既不同于针灸古代医籍病症分类亦不同于现代西医疾病系统分类,这可能与中医统编教材的分科有一定关系。第1版中医学院统编教材,除针灸学讲义外,临床各科教材还有中医内科学讲义、中医外科学讲义、中医伤科学讲义、中医妇科学讲义、中医儿科学讲义、中医眼科学讲义和中医喉科学讲义等。

3.2有关病名的讨论

(1)统编针灸教材中中西病名使用的演变

从上述表2的统计结果可见,在57版《针灸学》及第1版《针灸学讲义》中针灸治疗病症名称全部采用中医病症名称,2版教材开始出现1种病症名称采用西医病名,此后逐渐增多,但总数量并不多,基本占总病症数量的10%左右,且多以附症形式出现在某章节之后,至第3版《针灸治疗学》西医病症名称数量比重则猛涨至近40%,且多以单独章节形式出现,而非附在某章节之后。统编针灸教材中总体以中医病名为主、西医病名为辅,这由中医教材的性质所决定,中医学院教材的编写要求“反映出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过去和现在的成就”“根据中医病名,选择常见疾病和危害人民最大的疾病作重点写述”[14];而西医病症名称使用的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针灸临床的诊疗思路,加之西医知识的普及与中医科研、临床诊断多以西医为主,致使对疾病作出明确的西医诊断也成为针灸医师治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中医病名使用混乱

在对11本针灸统编教材治疗病症进行考察时发现,同一病症在不同教材中分别使用不同名称的现象较为普遍。如胃痛与胃脘痛、尿闭与癃闭、肺痨与痨瘵、失眠与不寐、经闭与闭经、痔疮与痔血、风疹与瘾疹、癫狂痫与癫狂等。这些病名使用上的混乱,一方面与中医缺乏统一的命名标准及学术流派有关,另一方面,与同期教材要求协调一致有关,如痔疮与痔血:在57版《针灸学》为痔血,该病名源于《针灸大成》,而至第1版《针灸学讲义》改为痔疮,可能为与第1版《中医外科学讲义》[15]一致而为(该教材中称为痔疮)。

总之,针灸适宜病症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课题,本研究仅以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涉及病症进行统计而得出初步结论。关于统编教材针灸适宜证与期刊文献适应证不一致及中西病名使用问题,今后将再开展相关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针灸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针灸学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讲义[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江苏新医学院.中医临床参考丛书:针灸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5]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M].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邱茂良.针灸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杨长森.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孙国杰.针灸学[M].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石学敏.针灸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2]杜元灏,李晶,孙冬纬,等.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J].中国针灸,,27(5):-.

[13]何崇.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针灸推拿卷:邱茂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3-14.

[14]卫生部.卫生部关于编写中医学院中医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意见[M]//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司.中医工作文件汇编(—)(内部发行).:-.

[15]上海中医学院外科教研组.中医外科学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5-98.

本文原载于《中国针灸》年3月第37卷第3期,版权归作者所有。

理性审读针灸

还原针灸本态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zzzl/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