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上海正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满月了。这一个月,不管在公司,还是在家庭里,扔垃圾这件事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执行初期,以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为主。我所就职的公司,行政部门四处张贴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甚至发动产品经理靠多年积累的内功,自制了让人肃然起敬的“垃圾分类思维导图”,在茶水间水池正上方张贴,在卫生间的门上覆盖,可谓分类教育“无死角”。
家中的小朋友,就读幼儿园大班,比我们更早接受了图文并茂的沪语垃圾分类儿歌教育,且专门参加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垃圾分类“实操PK赛”。稚嫩的小孩记忆力远强过大人,7月第一周,就可以在家里下意识地分类自己制造的垃圾,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成效明显。
平心而论,垃圾分类早就开始推广,但很多人忙于工作,也很难完全靠自觉形成分类的意识,所以刚开始强制实施时,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不适应,有人甚至开启了等到午夜偷着丢垃圾的模式。当然,这种侥幸,也与一些地方对分类垃圾桶等设施的配置稍嫌滞后有关。好在,这种状况很快得以改善。
我所居住的小区,业委会是成本控制的高手,不需要更换垃圾桶,只在棕色、红色、黑色、蓝色的垃圾桶上用A4纸打印贴上“湿、干、回、害”四个关键字。当然,干垃圾桶最多,占比超过2/3,常常在清晨就堆得冒了尖儿。
现在,我晨跑时,总能看到身穿红色小马甲、我称之为“垃圾桶保卫员”的志愿者。从6点就开始上岗,他们手拿一个铁钩子,不时拨弄一下湿垃圾桶,检查是否有“乱入者”。7月第三周某个清晨,偶遇穿着红马甲的姐姐,站在味道让人掩鼻的垃圾桶边,面色镇定。风起时,纱裙轻舞飞扬,我的心底掠过一丝“她也不易”的触动。
昨天一早,我出门有点晚,拎着一袋湿垃圾去扔。今天值班的是一位小哥哥,平时是保安,下班做志愿者。经过一晚上的发酵,袋中的垃圾气味真心让人窒息。我赶紧破袋,内心只想快速逃离。小哥哥很平静地看着我,略带羞涩地说,“玉米皮是干垃圾,丢错了哟。”没罚款,没批评,也没有教育的口吻,只是主动帮我把玉米皮放到旁边的干垃圾桶中。在我逃跑3秒钟后,还大声地叮嘱我,“下次要记住啊!”。
我有点忐忑,更有点不好意思,心想,下次可不要扔错了。
垃圾分类在我家,应该是成功落地了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cqzz/1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