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语文课代表,今天和大家一起回顾老课文《种鱼》。
还记得这篇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吗?这可是本课代表最喜欢的一篇呢!
最近翻了多个版本的老教材,发现《种鱼》竟然有两个版本。在年之前上学的各位“小朋友”,你们学到的是下面这篇《种鱼》:
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
农民把花生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花生。
小猫看见了,就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收很多小鱼呢!
我上小学时学到的,就是这一篇,当时,我还很同情这只小猫:眼前有鱼不快吃,冬天挨饿想回头?晚了!晚了!
记得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小猫这样做,能得到鱼吗?你从故事得到什么教训呢?”
我马上举手回答:“它得不到鱼,因为鱼不是植物,是不能种的。这是一只傻小猫,它不学习知识就胡乱做事,白忙活一场,还会被人笑话呢。”
老师表扬了我,接着我的话归纳中心思想:“小朋友们要记住,看到别人的做法,绝对不能死搬硬套啊。”
虽然7岁的我还不完全懂得“死搬硬套”的意思,但还是觉得自己比小猫聪明多了!
2
下面就是年版教材中的《种鱼》课文:
3
若干年后,当我也有了孩子,当发现我的孩子偷偷把鸡蛋藏在抽屉里想孵出小鸡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这只小猫——它敢于想象,大胆尝试,是多么富有创造精神啊!
我觉得自己错怪了这只小猫,同时,我也为这只小猫打抱不平——教材编者明显有情感导向,最后一句“它想收很多小鱼呢!”这句话中的“呢”字,还有那个感叹号,不就暗含着讥讽吗?当年,老师教我们朗诵的时候,就让我们用讥讽的语气读呢!
可能编者们也认为这样的课文对小猫不公平,而且也会打击孩子们探索的积极性,在年版的教材中,课文改写了!不过,这篇文章没有放在正式课文中,而是放在了“同步阅读”中。请看这篇改编后的文章:
农民伯伯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农民伯伯把花生种在地里,到了秋天,花生也熟了。
小猫看见了,就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把小鱼也种熟的。
到了秋天,小猫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去收鱼。嘴里说:“今天一定会吃得饱啦。”到了地里,小猫看见了这些种在地里的小鱼死了,骨头都腐烂了,也都爬满了很多的虫子,小猫伤心地哭了。
小猫明白了植物是能种的,动物是不能种的。
小猫先去市场买了一群鱼,然后把小鱼放在鱼缸里,天天给小鱼喂食,小鱼也慢慢地长大。小猫就天天可吃到小鱼了。
哎呀呀,除了最后一句有点残忍之外,别的内容,已经挺好的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cqzz/1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