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治理成本高,修复缺标准,再利用成困局。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地探访重金属污染土壤示范修复区发现,土壤污染治理成本高、标准不统一、再利用较难等问题正成为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拦路虎”。其中,以广西南丹县环保局有关负责人所说为例,红星屯项目治理面积约66亩,该段治理工程审计结算价格是万元。有农民感慨:“种一辈子玉米都回不了本。”(6月7日新华网)
文中“种一辈子玉米都回不了本”事实上还得再添上三个字,即“种一辈子玉米都回不了治污成本”。66亩地,大概每亩投入6.1万多元,治理工程审计结算价格是万元,还真是没有必要“死马当成活马医”,做“亏本”买卖。然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假以如此,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明天在哪?暂且抛开文中被污染土地因为该村屯附近曾有几十家选矿点,由于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排以及尾砂随意堆放,造成了土壤中砷、铅汞的含量超标,地里长不出庄稼这一外因所致。笔者以为,“种一辈子玉米都回不了治污成本”不但不好笑,更是略显悲怆。
近年来,镉大米事件不时地引起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mxpqyzz/9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