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历任领导人中,有作风硬派的、有心机深沉的、有不作为的,但能以“身背绰号,留千古笑名”载入史册的,恐怕只有赫鲁晓夫一人了。
01目睹乌克兰历史第一悲剧
赫鲁晓夫的父亲是乌克兰人,常年在俄罗斯库尔斯克省打工,他自小跟着母亲在库尔斯克街头长大。
由于家里条件有限,赫鲁晓夫小学没读完就去打工了,在他的童年记忆里,都是家徒四壁、清贫苦难的味道。
年,赫鲁晓夫跟随父亲回到家乡乌克兰,14岁的赫鲁晓夫成为一名“钳工”。
20年内,赫鲁晓夫从一个钳工混到了乌克兰基辅市委组织部长的职务。
年,35岁的赫鲁晓夫得到组织赏识,让他去莫斯科学习深造。
两年后,他将见证乌克兰历史上第一悲剧的发生。
年,推行直接工业化的斯大林在乌克兰发起农村集体化运动,就是生产资料充公,大家伙围在一起吃大锅饭。
但乌克兰人民的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并不想听斯大林的安排,宁可砸了农具、杀了家畜也不吃大锅饭,甚至烧了播种用的种子。
乌克兰人民也是莽啊,至少给自己留条后路吧。
天灾往往伴随着人祸一起发生,年乌克兰就闹过一次天灾,大旱无雨,粮食收成惨淡。
年,天灾又一次来临,这次加上人祸,差不多颗粒无收,余粮也为数不多。
乌克兰即将陷入全国性饥荒。
乌克兰当局立刻像莫斯科求救,斯大林暴怒。
反对农村集团化运动已经让他火冒三丈,现在又说没粮食,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粮食,因为苏联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在了发展工业上,没有资源的原始积累,只能通过推行农村集团化进行过渡。
但是你告诉我没有粮食了,还要莫斯科给粮食?
乌克兰可是苏联三大粮食产区之一,那片占全球总量33%的黑土地是白给的吗?
震怒的斯大林管不了那么多,派出征粮队,按照年乌克兰耕种面积计算,要征收万吨粮食。
征粮队来到乌克兰之后,面前的人间惨剧也让他们震惊不已,没想到乌克兰真的饥荒了。
但是黑暗魔导师斯大林更让他们感到恐惧,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强行征收粮食。
年,回到乌克兰的赫鲁晓夫,见到了什么是人间地狱。
树皮、干草甚至死去动物都被饥荒中的百姓吃掉了。
赫鲁晓夫忍不住向斯大林发了求救报告,但很快接到了斯大林的电话,被一顿痛骂。
要知道钳工是以蛮横无礼、胆大粗暴著称,但在斯大林面前还是一只弱鸡。
乌克兰的惨剧,他无能为力。
据统计,这次大饥荒,乌克兰死亡人数在万到万之间。
02主政乌克兰
年2月6日,赫鲁晓夫被任命为乌克兰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主政乌克兰后,赫鲁晓夫整理了一番手头的工作,把恢复乌克兰工农业当成自己的首要目标,一场大规模重建工作拉开帷幕。
因为乌克兰远远没有达到斯大林对这一粮仓的期待。
然而,在乌克兰黑土地上种植春小麦还是冬小麦的问题上,赫鲁晓夫和斯大林杠起来了。
赫鲁晓夫认为,春小麦不适合乌克兰,在乌克兰春小麦不如冬小麦高产,特别是乌克兰南方更是如此。
但斯大林不这么认为,他坚持春小麦能在乌拉尔高产,也一定可以在乌克兰肥沃的黑土地上高产。
不顾赫鲁晓夫的反对,莫斯科决议指出,乌克兰应当增加春小麦的种植,并暗示赫鲁晓夫,不听话就办了你。
胳膊拧不过大腿,赫鲁晓夫只能乖乖回去种植春小麦。
好在现实帮赫鲁晓夫打了斯大林的脸,广泛种植春小麦的乌克兰黑土地上,第二年产量大跌。
本来就要被斯大林拉进黑名单的赫鲁晓夫,侥幸活了下来。
年,敢想敢干的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种植玉米的传统经验,一次性扩种万公顷,结果来了一个大丰收。
不但狠狠出了口恶气,还赚了口碑、赢了政绩,让莫斯科春小麦的支持者闭上了嘴。
年是赫鲁晓夫在乌克兰的最后一年,对于他来说,这也是在乌克兰最美好的一年。
由于在农业方面的成就,带领乌克兰人民创收,赫鲁晓夫在乌克兰人民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威望也得到提升。
斯大林开始重新关照这个小弟,让他对一些农业问题,诸如牲畜饲养、农作物耕作法等提交一份报告,作为典范向全国推广。
03异军突起的“幸运儿”
因为在乌克兰取得了不俗政绩,赫鲁晓夫被斯大林召回莫斯科,开始培养他成为接班人之一。
他的那些“同志们”或竞争对手们,对赫鲁晓夫这个矮胖的、秃顶的、粗俗的、有点滑稽的人都很轻视,“幸运儿”“土豆政客”都是他的绰号。
年斯大林去世后,在接班人中排名靠后的“幸运儿”赫鲁晓夫异军突起,荣登大位,成为斯大林后苏联第三任话事人。
由于在乌克兰农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赫鲁晓夫自认为具备了处理农业问题的经验。
在他上台前,苏联只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发展,农业的落后影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妨碍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赫鲁晓夫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农业改革:
1、减轻农民负担;
2、开展垦荒运动、提高粮食产量;
3、改组农业机器和拖拉机站,允许集团农庄购买大型机械;
4、大力推进种植玉米运动。
5、改革劳动报酬制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性。
赫鲁晓夫一些列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改变了苏联农业十分落后的局面。
但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盲目决策也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是改革没有收获更大成效。
04访美归来的“玉米狂魔”
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开启了自己的美国之行,成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苏联领导人。
访问期间,他参观了爱荷华州以种植玉米而出名的加斯特农场,农场主还给他介绍了很多杂交方面的技术常识,在农场主手牵手的引导参观下,北美洲辽阔的大平原让赫鲁晓夫心情激荡,一望无际的丰收景象也深深震撼了赫鲁晓夫的内心。
除此之外,赫鲁晓夫还发现美国畜牧业之所以如此兴旺,是因为玉米的高产。
赫鲁晓夫自己得意的算过一笔账,每头牛的年平均产奶量在公斤左右,改吃玉米后,每头牛的年产量可达公斤。
赫鲁晓夫仿佛看到了奶制品和肉类食品飞速增长的场面。
玉米!必须种起来!
当即决定从美国带回吨玉米种子。
此刻,赫鲁晓夫正式化身“玉米狂魔”!
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实验的前提下,赫鲁晓夫要求改变苏联一直沿用的草田轮作制,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甚至要求苏联北部气候寒冷地区也种植玉米。
此后,全苏联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接到了一条又一条的播种指令。
赫鲁晓夫亲自下场指导,四处奔波、检查、敦促,并给表现良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
有些地区看着别的地方玉米种得热火朝天,也开始在从未种过也长不出玉米的土地里播撒大批种子。
一时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分气温高低,雨水多寡,土壤肥瘠,到处都开垦起了玉米处女地。
为了配合赫鲁晓夫发起的这股玉米狂欢,农机部门加紧设计制造机械化播种工具,乌克兰甚至专门成立一个专供玉米的机构,农业部还创办了刊名《玉米》的杂志。
在赫鲁晓夫的积极推动下,年全苏联播种面积不过万公顷,截止到年已经达到3万公顷。
然而,好景不长。
这热火朝天的种植热潮,第二年就被西伯利亚的寒风彻底浇灭。
玉米在生长期和成熟期都需要长时间的光照和炎热天气,这使得苏联北部以及严寒地区的玉米大面积被冻死,同时因为盲目垦荒,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年的“黑风暴”使得新垦区受灾耕地面积达到多公顷,伏尔加河、乌拉尔河下游河床每公里每年淤积泥沙吨。
更有甚者,不少地区的农民只耕种了玉米,抛弃了其他农作物,导致一年下来颗粒无收。
不仅没有给牲畜提供足够饲料,现在连人吃的粮食都没有了。
赫鲁晓夫推行的一系列农业改革政策以失败告终。
此后,“玉米狂魔”成了赫鲁晓夫的政治笑柄,让他狼狈不堪。
在他下台后,人们又给他起了个新绰号“古古鲁沙”,即俄语的玉米棒子。
帝国的黄昏,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是如何毁掉苏联的?
从苏联元帅到一介平民,“战神”朱可夫得罪了谁?
“慈父”斯大林如何斗倒苏联“教父”,成为苏联第二任统帅?
苏联解体有内鬼?帮助里根不仅赢了冷战,还搞垮了苏联!
卢武铉在理想与冲突中死去,文在寅在隐忍蛰伏中复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mxpqyzz/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