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种玉米 >> 种玉米介绍 >> 正文 >> 正文

苏联解体的原因之粮食危机

来源:种玉米 时间:2023-3-14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普京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苏联,谁就没有脑子。”

前苏联确实了不起,组建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高福利社会,15个加盟国总人口2.6亿,差不多占当时世界人口6%。

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美国也不行。

7月份联合国发文,世界人口将于年11月15日达到80亿,而美国人口3.3亿,只占到世界人口的4.1%。

很多人把俄罗斯看成“小号”的苏联,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苏联是一个没有任何民族色彩,以社会制度为意识形态的联盟。

这种社会制度是一种思想,拥有强大的号召力,无论是经济还是战争。

在经济方面,年到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只有苏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战争方面,二战爆发之后苏联战胜德国,红旗插在了柏林帝国大厦。

因为苏联的体制太超前,导致后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财政、工业、农业、石油、经济结构,所以解体的原因是系统性的,是由内而外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

本期内容重点聊一聊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农业。

粮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所以粮食对国家而言至关重要。

农业是苏联短板,相信读过高中的朋友应该记得“苏联农业年产量不及年”的结论。

年沙俄谷物总产量万吨,年苏联谷物总产量万吨。

当然,其中导致谷物产量低的很大原因是全球局势紧张。

比如,远东地区日本占据了朝鲜半岛和东北三省,欧洲也剑拔弩张,西班牙开启了内战,意大利的“法西斯之父”墨索里尼上台,德国也风起云涌。

这些外界因素让斯大林不得不赶紧完成苏联的工业化,所以没有太多的精力发展农业,再加上二战之后苏联又损失几千万人口,农业更是雪上加霜。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认为解决农业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发展畜牧业,而发展畜牧业的关键是必须有足够的玉米作为饲料。

年9月15日,赫鲁晓夫的专机降落在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开始了他为期13天的访问。

其实,访问之前赫鲁晓夫也很意外,毕竟当时美苏之间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访美的理由是希望商讨解决柏林危机。

赫鲁晓夫来到美国之后,除了商讨谈判柏林危机,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参观农场里的玉米种植。

当赫鲁晓夫来到爱荷华州的加斯特玉米农场时非常的兴奋,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苏联,也会种植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高兴之余在记者面前挥舞着玉米。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赫鲁晓夫在好莱坞参加宴会时,竟然主动提出要和“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见面。

返回苏联之后,赫鲁晓夫提出要搞国营农场,大规模地种植玉米。

然而苏联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纬度,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温暖而短暂。

这种日光不足的自然条件,压根就不适合种植玉米,有些地区很多玉米种子还没发芽就冻死了,再加上从年开始,苏联连续干旱导致玉米大幅度减产。

种植玉米那几年,苏联曾经拿出.2吨的黄金储备用于粮食进口。

最后赫鲁晓夫通过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以此来带动农业的运动以失败告终。

当然,赫鲁晓夫时期虽然农业一团糟,但解决了苏联人的住房需求,最重要的是国家免费发放的。

赫鲁晓夫曾说过,在苏联,人人都可以分到国家免费提供的房子,而美国的穷人只能睡大街。

年,著名的“勋章爱好者”勃列日涅夫上台,因为运气好赶上了石油周期,油价大幅度上涨,苏联赚得盆满钵满,国库充盈。

有了钱之后,大规模开发黑土地,科学种田,加强生产管理,修改农产品的收购制度,一套组合拳下来,人均从谷物的产量比赫鲁晓夫时期提高了公斤。

粮食产量虽然上去了,但工业所需要的粮食还要从国外进口。

再加上,处于高纬度地区的苏联人习惯喝酒,大量的谷物浪费在酿酒上,这就导致本来就不足的粮食更加捉襟见肘。

进入到70年代,苏联国内粮食连年减产,特别是年还发生了自然灾害,于是决定停止向东欧加盟共和国提供粮食,导致很多加盟国出现粮食危机,此举为苏联日后解体埋下了伏笔。

为了避免让美国发现粮食减产提高粮食价格,苏联外交部对外宣称年是近20年来最大的丰收年。

虽然美国掌握了一些苏联农业减产的信息,但从卫星图片上来看,苏联的产粮区一片金光,很明显粮食要大丰收。

美国这次被苏联忽悠了,也被卫星图片给骗了,苏联的产粮区的确一片金黄,但麦穗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麦粒。

既然苏联农业大丰收,接下来美国的各大粮商开始抛售囤积的粮食,而苏联趁美国蒙在鼓里,分批秘密购买了万吨的粮食,导致美国跟农产品挂钩的饲料、蛋类、肉类价格上涨。

等美国缓过劲发现上当之后,第一时间制裁苏联,限制对苏联出口粮食。

而苏联直接公布了粮食减产,并表示制造丰收的假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紧接着通过正规渠道继续购买粮食,总算解决了粮食危机。

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如果控制了石油,就等于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控制了粮食,就等于控制了全人类。

美国很清楚,想要战胜苏联,必须从石油和粮食下手,于是美国总统卡特针对苏联进军阿富汗,宣布“对苏部分粮食禁运”,但这次禁运对苏联影响不是太大,因为勃列日涅夫动用黄金储备度过了难关。

卡特下台后,里根成为美国总统,他实施了著名的“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先通过“粮食贸易自由化”来麻痹苏联,强化苏联对美国粮食依赖,紧接着又联合中东地区增加原油产量,导致原油价格几个月时间,从30美元降到12美元。

石油价格暴跌,导致苏联外汇受阻,再加上全球粮食减产,粮食价格一路飞涨。

当时,戈尔巴乔夫着急了,因为苏联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快见底了,而国内的粮食危机还没有解决,莫斯科大大小小的面包店,货架上全是空的,老百姓对苏联越来越失望,而有的军队甚至出现了倒卖军火换购粮食的丑闻。

西方国家趁机煽动民心,苏联这个“巨无霸”也开始摇摇欲坠。

虽然说苏联解体有很多原因,但不能否认美国“石油+粮食”的策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导致苏联农业短板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苏联虽然地大物博,有个城市,但百万级人口的城市只有22个,80%的人口集中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塔什干和巴库。

一些偏远的城市虽然能解决粮食问题,但运输成本是个麻烦事,苏联的公路很拉胯,大铁路就那么几条,以前苏联算过一笔账,从偏远地区把粮食运到莫斯科,比进口粮食还要贵。

当年,赫鲁晓夫取消了集体农场,提高了农业收购价,确实提高了粮食产量,再加上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东部地区落户开荒出万公顷的土地,苏联的农业也算风生水起。

然而,几十万的志愿者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是自愿开荒,他们瞅准机会就跑回西部,后来因为维持费用太高,导致开辟的大量共青城荒废。

所以苏联的农业在先天上就存在不足,主要集中在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一带。

当然,除了地理条件,苏联的局势和政策也有问题。

斯大林举全国之力完成了工业化之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虽然胜利了,但也损失了两千万青壮年男性,不仅导致国内人口不足,还造成了男女比例失衡,很多家庭因为没有劳力,荒废了大片土地。

苏联当局曾计划搞水利工程弥补劳动力短缺,然而接下来的冷战,一拖就是几十年。

年12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

而接下来的俄罗斯依旧要面临农业问题,但叶利钦对此并不是特别重视,普京上台后的前几年忙着外交,也没太多精力发展农业,直到被西方国家忽悠了几次之后,在年开始大力度的补贴农业,让老百姓种地有利可图,赚了钱引入技术设备、化肥、种子,逐渐成了粮食出口大国。

其实,如果没有冷战,苏联完全可以做到像现在的俄罗斯一样,成为粮食出口大国,但是如果没有冷战,世界也不会发展得这么迅速。

要知道,从年到年苏联解体,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半个世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dxzz/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