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委员第一次会议上,广州中医院妇科邓高丕教授,对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分享。盆腔炎性疾病的概述:女性生殖器官如子宫、输卵管、卵巢、宫旁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组织等处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性疾病”。属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病”等中医妇科杂症范畴。慢性盆腔痛往往由急性盆腔炎延误诊治,病情反复所致;或无明显急性发作史,起病缓慢;属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一。本病缠绵难愈,是西医治疗的难点之一。邓高丕教授在讲座中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及治疗原则与方法,说明其在治疗慢性盆腔痛中的优势。用西医的研究方法证实了中医学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的治疗机理。也存在抗菌、抗病毒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即中医讲的扶正作用,是整体的作用。报告了从病原学、性激素变化规律、免疫学等方面对慢性盆腔痛湿热证、气滞血瘀证的研究成果,说明了慢性盆腔痛是微生物失调的表现,其特征是微生态内环境的改变、精神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机制的失衡。并通过在实验室观察中药盆炎康合剂对慢性盆腔粘连的模型大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证实中药盆炎康合剂能减少模型大鼠的盆腔粘连。在临床治疗中,邓高丕教授总结了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盆腔痛中应注意以下四点:1.详查病机,辨证求因。这是中医治疗的基础。2.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妇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重在调理气血。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虚者助之以通,寒者温之以通。3.一方为主,随证加减。基本方为七叶一枝花15g,黄芪15g,血竭3g,当归15g,苦参10g,土茯苓15g。兼肝郁则疏散,兼寒凝则湿通,兼湿热则清热利湿,肾虚则补益。4.调养并重,以善其后。要注重患者饮食起居,提倡体育锻炼,重视患者抵抗力的提高和情绪状态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