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烟尘,重温百十年的风雨沧桑路。年11月19日是我院建院周年纪念日。官微推出《百拾印记》专栏,致敬历代附院人砥砺前行的身影和足迹,致敬历经波折却始终薪火相承、依旧奋楫争先的大医情怀和昂扬姿态。本周让我们一起走近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序幕,中华民族也由此用热血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英雄赞歌。作为一支闪亮的队伍,私立南医院在八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也辗转迁移,出色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南通遭日军侵袭,医院迁至扬州年8月17日上午,日军飞机在南通城上空盘旋,惊慌失措的人们来不及躲避,一颗炮弹呼医院(医院)病房楼,随着极其剧烈的爆炸声响起,顷刻间,浓烟、大火、碎片、纷乱和哀嚎笼罩通城。医院毁于一旦,被炸受伤的病人、医护员工及市民如哀鸿遍野,一时间整个通城暗无天日。眼前满目疮痍,心中满腔怒火。医院立即派出救护队奔赴现场组织抢救,因大部分医疗设备被毁,救护队决定用黄包车将医院救治。医院的安全,时任私立南通学院医科科长、医院院长洪式闾和外科主任黄竺如带领医科师生及医院医生,把伤员移往东门法轮寺救治。两周后,救护站迁至刘桥镇,至一月后伤员基本康复方才撤销。随着战事不断吃紧,9月底,私立南通学院医科奉国民政府军委会令,在洪式闾的率领下,医科及医院随迁至扬州。医科师生及医院员工将医疗器械装入八只大木箱,其中有MAX光机、五架显微镜、万能手术台、无影手术灯、大型消毒锅、一般的手术器具、病床等,还有许多急救药品。五只木船沿着通扬运河北上,江面水雾茫茫,迷离了大家的眼睛。带队的是洪式闾,他和黄竺如带有家属;此外还有贝贡新、杨立任、黄曼欧、刘绍祯、周海日等教授教员;学生有卢正祜、於宗华、徐亚君、刘耀祖等;另有护士、工友,共三十多人组成一支精干的医疗队。他们怀着满腔的救国情怀,从狼山脚下的滔滔江水启程,开启了大半个中国的救死扶伤之路。在扬州天医院救治伤员洪式闾带领大家在扬州天宁寺驻扎,医院,作部队编制,参与救治前线受伤的抗日将士。日寇铁蹄惨无人道,中国军队舍命抗击,从上海等地战场来的伤员络绎医院,医院到处挤满了伤员。医院的医护员工用热忱和汗水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事迹,在战士间传为佳话。为了抢救受伤的战士,黄竺如和师生们不舍昼夜地手术,他的日籍妻子黄须美也投入紧张的护理中。洪式闾倡议大家并带头私费给战士们买营养品,大家对伤员充满敬意和爱心,纷纷响应。▲战火中变迁示意图带来的消炎药告罄,整个扬州城亦售之一空,正当大家束手无策之际,贝贡新说:“我是搞生化的,我来制药。”杨立任作为助手,研制成功针剂“阿斯沛昌”,临床消炎退热效果好,大家对他们既敬佩又感激。贝贡新是意大利人,法国和德国医学双博士,其夫人杨立任亦是德国医学博士,年底,两人均受医院院长瞿立衡之邀到南通学院医科任教。中国人民水生火热的生活、同事们舍生忘命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贝贡新夫妇,形势危急时贝贡新说:“你们别担心,如果遇上了日军,我以意大利人的身份去对付,他们不敢怎么样对我的。”夫妇两人决议抗日到底,可是意大利驻上海领事馆,两天来了三封电报,催促赴沪,两人只好去上海,后乘坐海轮回意大利了。但对南通的感情依然深厚,三十年后,贝贡新给当年的高足冯省知来信,询问到当年抗日情况。在湖南沅陵合并成立国立江苏医学院年11月,上海失守。12月13日,南京沦陷,三十万同胞的生命死于日寇屠刀之下,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震惊了世界。为了抗击日本侵略,医院在战争中随军事行动途经安徽转移至湖南衡阳新民中学。一路上,他们过着饥餐露宿的生活,流离转徙,在枪林弹雨中边行进边救治伤员。忙碌中,他们忘却自我和生死,却无法忘记医院。而时时牵挂的南通城于年3月18日沦陷,母校的设备被日寇洗劫一空,医院被日军占领。持续的战争使全国医护人员严重缺乏,由南通学院医科和医院组成的医院决定恢复教学,为国家培养医疗救护人员。但身在他乡,经费无着,若一叶无根的浮萍,甚为艰难。年夏,江苏省立医政学院院长胡安定带领师生迁至湖南沅陵,借沅陵油漆职业学校校舍一部,打算培养医护人才,风雨飘摇之际,经费亦是无处可觅。两校经过磋商后报国民政府教育部呈奉最高国防会议通过,决定将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和私立南通学院医科合并,在湖南沅陵成立国立江苏医学院,胡安定任院长,洪式闾任副院长,黄竺如任外科教授兼教务长。8月,私立南通学院院长蒋亦同和医科主任洪式闾向国立江苏医学院院长胡安定办理移交手续,移交名册中,有教授7人,讲师2人,医师8人等共计51人。因沅陵形式告急,学校向西撤退,于年2月4日到达贵州省的贵阳,这一天风和日丽,大家辗转奔波后稍作放松,准备需找住所。但尖利的警报立刻划破长空,市民四下奔逃,空气一下子紧张沉重起来。两三分钟,日军飞机投下炸弹,顷刻间,整个城市硝烟弥漫,哀嚎不止,原本热闹繁华的街市变成废墟,原本晴和的天气立刻暗无天日,这就是震惊全国的贵阳“二四”大轰炸。面对到处血肉模糊的惨状,洪式闾等人立刻带领师生参与救治。无论风雨如晦,举步维艰,医学的传承和张謇先生“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理念一直没有中断,融入救治抗日战士、培养医学人才的大洪流中更好地发挥着作用。迁至重庆北碚,书写医学史上新辉煌年1月15日,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学校迁至重庆。1月26日,私立南通学院创始人张謇在上海逝世,原私立南通学院医科师生闻此噩耗,无不痛入骨髓。5月23日,国立江苏医学院师生迁至重庆北碚开始复课,得有政府资助,教学步入正常。年8月,学校成立医院,设固定床位46张,分设内、外、妇、儿、五官、精神卫生、皮肤花柳病等科室,辅以理疗、检验、药局等,为军民分科诊疗疾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地的老百姓亲切地称嘉陵江边的医院为“苏医邨”。从年2月至年8月,日寇对重庆连续轰炸了五年半,山城半数被毁。烽火连天,岁月如晦,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压着沉甸甸的乌云、怒火和斗志。南通师生和医护人员是国立江苏医学院医院中闪亮的一脉,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在霍乱流行时积极防治;胡安定、洪式闾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他们拓展教学,服务社会,完成开办北碚婴儿施诊所。年,因胡安定等人排挤,原私立南通学院及医院人员在黄竺如的带领下离开国立江苏医学院,到重庆开设诊所谋生。然而历史不会忘记,北碚人民不会忘记,私立南通学院及医院的师生们在这里留下的朗朗书声和救治生命的匆匆脚步伐声。八千里路云和月,流离颠沛终有头。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年2月南通学院成立还校委员会,并与5月购置国民政府接管的伪江北中央病院院舍和设备,恢复医院。私立南通学院和医院譬如一颗生命的种子,无论是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下,还是在冰天雪地的考验里,都努力地保持向上的姿势,用自己的能量唤醒和帮助别人,不畏困难,坚守信念,终于打破一切桎梏,迎来了南通学院医院发展的春天。供稿
吴晓芳瞿焕忠
编辑
吴丹丹
责任编辑
施琳玲邵勇林
投稿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nxpqyzz/8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