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挺(子宫脱垂)的病因分析
阴挺又名“阴癫”,俗称“吊茄子”、“癫葫芦”,现代医学称之为“子宫脱垂”,亦称“子宫脱出”和“阴道前后壁膨出”等。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向下移位脱出而言。其病因为支托子宫及盆腔脏器之组织损伤或失去支托力,以及骤然或长期增加腹压所致。临床根据子宫脱垂程度,分为三度。第一度: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但不超越阴道口。第二度:子宫颈及部分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外口。第三度:整个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外口。本病多发生于劳动妇女,尤以多产妇为多见。
本病发病机理,多由中气不是或肾气亏损,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所致。临床所见而以气虚与肾虚两类为多。气虚者,由于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或分娩用力过度,或便秘努责等,均可导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致子宫脱出。
肾虚者,由于产育过多,或为房事所伤,肾气亏耗,带脉失约,冲任不固,无力系胞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位置下移至坐骨棘水平以下或脱出于阴道口外而言。可由多种原因而引起。诸如生育过多,不合理的接生,产后过早参加体力劳动,以到常时间站立或蹲着劳动、慢性咳嗽等増加腹压的原因,以使支持子宫的韧带逐渐松弛,子宫后倾,造成子宫曲线与骨盆轴线一致,当腹压增加子宫就被挤压沿骨盆从阴道向下推出。
本病临床常见有气虚、肾虚两型。治遵《内经》“虚者补之,陷者举之”之旨,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为主。
1.气虚型
症状:阴中有物突出,劳则加重,小腹下坠,四肢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小便频数,带下量多,质稀白色。舌淡苔薄,脉象虚细。
治则:补中益气,升提举陷。以取任脉、督脉、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带脉、会阴。随症加穴:①带下量多者,加阴陵泉、白环俞;②小便频数者,加中极、膀胱俞。
▲百会穴
百会,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三阳五会”。属督脉。在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位于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等。平刺0.5~0.8寸,可灸。
▲带脉穴
带脉穴在侧腹部,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肝经章门穴下1.8寸处;侧卧取穴。
▲会阴穴
会阴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会阴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足三里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足三里是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主治疾病有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气海穴
气海穴是任脉穴位名称,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在肚脐和关元穴之间。气海穴为先天元气汇集之处,具有益气调气、温中补肾的作用,故多用于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之虚证。以及中焦、下焦之虚寒证。气海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本穴可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临床常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灸法:
(1)艾卷温和灸:按上方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2)蒸气灸:取乌梅60克,五味子10克,石榴皮10克,放入盆内水煎后,趁热用蒸气熏灸,待药水稍冷即可洗患部。每日1剂,可反复熏洗2~3次。
方义:本型为气虚之证,治以补中益气,升提举陷。故取气海、足三里以补中益气;取百会、提托以升提举陷;取三阴交、带脉以健脾利湿而理带;取会阴针而灸之,以激发阴脉之海而加强会阴固摄功能
2.肾虚型
症状:阴中有物脱出,腰酸腿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入夜尤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治则:调补冲任,益肾固脱。以取任脉、督脉、足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处方:肾俞、神阙、关元、阴交、三阴交、照海、长强气冲。
随症加穴:①小便频数者,加中极、阴陵泉;②头晕耳鸣者,加百会。阳池。③湿热下注者,加八謬、行间。
灸法:
(1)针上加灸:上方用毫针刺施补法,然后于针尾用艾圆灸之,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2)温灸器灸:所用灸疗器一般直径为4厘米,灸料选用白艾。每次选用5~10穴,每穴灸2~5分钟,7次为1疗程。
(3)温筒灸:先将艾绒装入1尺长的特制筒内,并另做1个喇叭形硬纸筒、剪成适合外阴部的样子,免得艾烟漏出。施灸时将点燃的艾卷放入筒内,嘱患者做膝胸卧式熏灸之。每日灸治2次,每次30分钟,熏灸后休息30分钟再熏第2次。选用穴位为会阴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nxpqyzz/4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