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稻两熟,八十年代大田大都是杂交稻,用种少产量高
袁老的杂交稻方法和袁老制种的杂交稻是两个概念。杂交稻几乎都是用袁老的方法制种,然后全国各地的农科所再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袁老自己也制种,后来谢老的品种种植面积最大。我只是吃过、种过杂交水稻,其他杂交水稻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
我现在想,为什么现在的杂交水稻口感这么差,几十年前的杂交水稻口感非常的好。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你们无限夸大他就是对他的不尊重。
东北的五常大米为什么要掺
南方的杂交稻
,我不太懂,就算掺了,也请你们不要忘了为了杂交稻奉献一生的一大批科学家,而不是把一个人捧成神。
要是没有袁老的杂交水稻,哪来那么多米给你当饭吃?
首先粮食储备可能不足,要进口更多大米。其次一部分米要用来做其他的米制品,能卖给你当口粮的米会变少。
总结起来就是:袁隆平确实让你能吃饱了
有人反对神化,我理解。但是我觉得也要考虑到文化差异。
科学界一向不是一个人能成事的,所有的成果都是整个团队共同奋斗的成果。我们国家强调集体主义,在论功行赏方面也保持这个思路。
但是西方科学界少有这种顾虑,一个团队做出了成果,最大的荣誉还是归于领头人。60年代我国成功合成人工结晶胰岛素时,是有机会提报诺奖的。后来因为国内觉得功劳归属团队,都想提名。
但是诺奖只能提名一个人,最后就没有上报。而之前屠呦呦获得诺奖,果然国内很快出现觉得她被神话,其他研究人员的功劳被忽视的声音。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点。如果没有杂交稻,大多数人根本没有选择“我今天吃哪种米”的权利。
在某种意义上,袁院士的事业“割裂”了中国历史,之前是绵延千年的饥饿史、之后将有很大概率见证到一段饱暖史。
作为将稻米作为主食的亚洲人,我们或许可以将减肥失败归咎于杂交稻,但是几乎不可能自以为没有接受过它的恩惠。
他作为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贡献不是选出了多少种至今依然流行的种子,而是开创了批量生产杂交水稻的方法,
这是从零到一的非常艰难的突破,
很多科学家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就像现在大家用的都不是爱迪生制造的灯泡,但是爱迪生伟大的是他艰苦地实验找到了如何制造灯泡的方法。
如果没有袁老,你觉得你能吃到这么便宜的米,首先他提供了大量的供应,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影响巨大。
杂交水稻的另外贡献
杂交水稻不仅仅是影响我们吃饭,对谷饲的家禽,米制相关食品产业贡献巨大。
袁隆平院士作为该领域的一个典型代表,不过很多人搞不清,都以为吃的是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
就跟最牛校长叶志平一样,不清楚的人都以为这个县其他学校死了很多学生一样。树立典型,就是在这个领域有个更突出代表人。
对袁隆平院士的尊崇,绝不是忘记其他默默无闻的相关人员。先进代表或者说典型代表更为好理解。
撩饭其实不好吃,但杂交早籼稻煮饭的话,要么夹生,要么烂趴饭,学校食堂一般都是早稻,
那个当时吃到撑爆,两三小时后肚子饿到轰鸣,两眼发花。
因为他家只卖五常大米,粮库里根本没有其他产地的大米,自然就掺不了假。
这也是他家连续10多次官方抽检,无一粒掺假的原因,他家要是也经营其它产地的大米,我不信他不掺。
现在牌子做大了,估计是真的不会掺了。食堂的米只是吃起来硬一点。
外卖的米我真吃不出和家乡的太大区别,尤其饿的时候,再说主要味道靠菜,又不是干嚼米饭。自热米饭要买那种生米自己煮的,而且要看手法。
有一次我煮的刚好,米饭松散发软又不糠,有点弹牙那种,又不硬,吃起来很好吃,但再后来就很难煮出一样得了。
自热米饭也有两种,一种是做熟的饭热下,一种是生米加水煮,前者感觉多少味道差点。
吃饭最多感觉今天饭好吃或者今天饭有点糠了之类的,谁没事问米的来源,不过作为杂交稻的兴起地。
我家的粮食还够我家吃五年的,家里农村的,种粮食,然后去年有谣言说粮食短缺,我爸还多种了许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nxpqyzz/1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