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盆腔炎症状 >> 盆腔炎的症状治疗 >> 正文 >> 正文

艾炙治盆腔炎盆腔积液附件宫颈炎灸选

来源:盆腔炎症状 时间:2020-3-9

一、艾灸治盆腔炎、盆腔积液、附件炎、宫颈炎

治疗盆腔炎、盆腔积液、附件炎取穴:中脘、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足三里、三阴交。宫颈炎艾灸穴位:关元、子宫、归来、三阴交、八髎穴。关元:脐中下3寸。主治病症: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每次灸15—20分钟,根据自己对温度的感应而适当调整艾条的高度子宫穴: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主治病症: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盆腔炎及阑尾炎。归来:属于阳明胃经,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病症: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归来和子宫穴临近可用三眼艾灸盒同时扣灸两穴位艾灸10——20分钟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阴茎肿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等艾灸10分钟八髎穴:骶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可用三眼艾灸20分钟。二、艾灸选择天时、地利、人和

灸肚脐的日子和时辰:

天时:立春用巳时,春分用未时,立夏用酉时,立秋用戌时,秋分用午时,立冬用亥时,冬至用寅时。此乃合四时之正气,全天地之造化,灸无不验。时辰说明:立春用巳时,指的是在立春之后的第一个巳时。如在立春交接时前,就不属于立春了。春灸气海,冬灸关元。艾条月初用补法(温灸为补),月满用泻法。根据人体气血运行规律选择日子和时辰以及穴位。如:补法,足三里用上午9-11点,三阴交用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泻法:命门和肾腧用下午3-5点,涌泉用下午5-7点。日子根据五行对五脏,五脏对五经以及五行生克关系来选。地利:选择环境好的安静地方,干净透气,且不能有风。人和:清心寡欲,暂时远离人事!

艾的选择:以农历三月初三或五月初五采的在湖北蕲州向阳产的采后存放多年的陈艾为最好!艾灸的补泻:针所不宜,灸之所宜。如:肚脐,经说不针,灸则大宜。阴阳皆虚,则艾灸最宜。经陷下者,艾火补之,灸完后,急按其穴;经络实者,猛艾火泻之,开其穴。阴阳者,最难之处在于弄明阴也有阴阳,阳还分阴阳。脏腑阴阳,互为表里,辨症首辨此,方可选穴位,方可开药方。然脏、腑又各分阴阳:阴者,血也;阳者,气也。大病、久病之人,阴阳皆虚(脏腑同虚),气血也同虚。此时,须懂扶阳。艾火温和,大扶阳气,价格便宜,穷者最喜。点艾火:青油灯火或者蜡烛火为佳。需灸时间:越久越好,以平为度。就是感觉畅通了就行了。取穴法:坐点穴则坐着灸;卧点穴则卧着灸;站点穴则站着灸;四肢须直,否则若穴位不正,徒破好肉耳。灸火先后: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左渐下,再右渐下;先少后多;皆宜审之,权衡用之。灸后调摄:不可马上喝茶,空解火气;不可马上吃饭,空气滞;饮食清淡为主;远离人事;清心寡欲;生冷宜忌。

应用灸法时的配方,可根据疾病情况,人体素质和脏腑功能偏盛偏衰,以补偏救弊的原则,各有重点的择优使用。现举例配方如下:

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

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

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

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③独灸关元养生方

关元。

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

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

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

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

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关元还是

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关元、足三里作为常用的保健穴。古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口生津液。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风邪所乘之症,灸关元三百壮。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就关元二百壮。《类经图翼》云:“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亦。然虚频次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宋代窦材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五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由此可见,关元不但能够治疗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还可以保健延年。

④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⑥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⑦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大椎、身柱、肾俞、足三里。

⑧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⑨一般强壮艾灸养生方:

健康灸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健身灸法,每次十数分钟不过30分钟,“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人体生命健康以阳气为本。灸可扶阳,阳生阴长,阴阳者生命之本。坚持温灸就如补火充电,可强身健体,扶正去邪,保健长寿。几个词语的说明:患处:病位:心血管病的患处在左乳头四周,上下左右在各一寸处的压痛点,压痛点可有一处或多处,每次灸一处30分钟(最痛点)以后可轮换施灸。脐:腹部肚脐眼、神阙穴。每次灸30分钟。寸:患者中指中节为一寸,全中指长为三寸。椎:背部中央脊柱棘突椎体最高处。找椎时患者稍低头,从颈后部往下摸第一大骨节是第七颈椎。第二大骨节为第一椎,直到尾骨尖处为第21椎。拟方中穴位位置及找法:头部穴:脊背穴百会(督脉)两耳尖连线与头中线的交点处。哑门(督脉)头后部枕骨下入发际五分处。风池(双)(足少阳胆经)头后部枕骨下两旁一寸处。神道(督脉)背后五椎下,凹陷处。命门(督脉)背后十四椎下凹陷处。上肢穴:肩隅(双)(手阳明大肠经)上臂平举,肩关节前凹陷曲池(双))(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屈肘横纹内头处。神门(双)(手少阴心经)手腕横纹内头下直指小指处。内关(双)(手撅阴心包经)手腕横纹中点往上二寸处。列缺(双)(手太阴肺经)手腕上突上方一寸半处。尺泽(双)(手太阴肺经)上肢屈肘横纹外头处。少海(双)(手少阴心经)上肢屈肘横纹内头处。下肢穴:环跳(双)(足少阳胆经)侧卧屈腿,股骨头高点与尾骨尖连线分三段,外一,二段交接处。阳陵泉(双)(足少阳胆经)膝外侧中行,腓骨头下一寸处。足三里(双)(足阳明胃经)膝外侧膝眼下三寸处。太冲(双)(足厥阴肝经)足背部大次趾根往上二存处。风市(双)(足少阳胆经)两腿伸直,两手垂直中指尖处。申脉(双)(足太阳膀胱经)足外踝尖直下方凹陷处。昆仑(双)(足太阳膀胱经)足外踝后与跟键之间处。三阴交(双(足太阴脾经)两足内踝尖上三寸处。绝骨(双)(足少阳胆经)两足外踝上三寸处。委中(双)(足太阳膀胱经)两膝后横纹中点处。照海(双)(足少阴肾经)足内踝尖下一寸处。涌泉(双)(足少阴肾经)两足心前1/3处。胸腹部穴:檀中(任脉)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巨阕(任脉)剑突下二寸处。中脘(任脉)肚脐直上四寸处。脐(任脉)肚脐眼,针灸学名神阕穴。下脘(任脉)肚脐上二寸处。气海(任脉)肚脐下一寸半处。关元(任脉)肚脐下三寸处。曲骨(任脉)肚脐下五寸处。不容(双)(足阳明胃经)剑突下二寸两旁二寸处。天枢(双)(足阳明胃经)肚脐两旁二寸处。期门(双)(足厥阴肝经)两乳头直下8,9肋骨结合处。章门(双)(足厥阴肝经)两腋直下,上肢垂直屈肘肘尖处。背部穴风门(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二椎下两旁一寸半处。肺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三椎下两旁一寸半处。厥阴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四椎下两旁一寸半处。心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五椎下两旁一寸半处。督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六椎下两旁一寸半处。膈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七椎下两旁一寸半处。肝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九椎下两旁一寸半处。胆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椎下两旁一寸半处。脾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一椎下两旁一寸半处。胃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二椎下两旁一寸半处。三焦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三椎下两旁一寸半处。肾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四椎下两旁一寸半处。气海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五椎下两旁一寸半处。大肠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六椎下两旁一寸半处。小肠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八椎下两旁一寸半处。膀胱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九椎下两旁一寸半处。该拟方的具体适应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率失常,风心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及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等的温灸治疗,本拟方都适用。“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人体生命健康以阳气为本。灸可扶阳,阳生阴长,阴阳者生命之本。坚持温灸就如补火充电,可强身健体,医治病痛,扶正去邪,能保健康长寿。

艾烟薰法消毒房间温灸产生的艾烟和气味,对人体无伤害,无毒副作用,室内治疗后,开窗通风艾烟和气味即可散去。

艾灸补阳温灸治疗使人体内阳气开始复苏。正气增强,邪气受到冲击。正邪相争,当邪气被逼近病灶时,会作垂死挣扎,叫“气冲病灶”。此时可暂时停灸前十组穴治疗,专灸第十一、第十二组穴。待症状消失后,再继续灸前十组穴与十二组穴循环灸。“阳非有余,阴常不足,郁邪阻滞,经络不畅,寒热交变,阴阳失调。”艾绒燃烧发出高热及不可见光,产生温热效应对人体组织穿透力极深,作用效果之大,无可比拟。“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体内的“火”“热”。称为“阳气”。阳气不足需要不断的补充。温灸治疗第一步:(温灸治疗若无证可辩,可按温灸治疗第二步施灸)体寒者:喜热恶寒,手足发凉、无汗、睡恣蜷卧、怕冷、喜多穿衣服,多盖被怕风,舌淡苔薄白,脉弱迟缓象,先灸中部,通调腑气。拟方:中脘足三里(双),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期门(双)灸30分钟,太冲(双)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下脘 天枢(双)气海 各灸30分钟   脐灸30分钟   关元 曲骨各灸30分钟 三阴交(双) 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内关(双)照海(双)各灸25分钟   脐灸30分钟根据情况,可循环灸1—3个疗程(每日一组穴,五日灸完,为一个疗程)体热者:喜凉恶热易出汗,手足发热,喜穿薄衣,喜赤背,喜风,喜少盖被,舌红苔黄白脉,洪实数象,先灸四肢,引热下行。拟方:中脘足三里(双)各灸30分钟脐灸30分钟环跳(双)阳陵泉(双)各灸25分钟脐灸30分钟风市(双)申脉(双)各灸25分钟脐灸30分钟 风池(双)绝骨(双)各灸25分钟脐灸30分钟根据情况,可循环灸1—3个疗程 (每日灸一组,五日灸完,为一个疗程)对于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或每日食量太少,全天总食量不足半斤者等等,在施灸时,其时间应各减十分钟(30改25,25改15)待改善后,再按原时间灸之。温灸治疗第二步:(温灸治疗第一步2-3个疗程后,开始温灸治疗第二步)辨病施灸(整体同步调节)三焦俞(双)脾俞(双)环跳(双)阳陵泉(双)中脘、足三里(双)脐肝俞(双)胆俞(双)章门(双)期门(双)太冲(双)患处脐三焦俞(双)脾俞(双)风市(双)关元、曲骨、申脉(双)患处脐肺俞(双)神道命门、大肠俞(双)尺泽(双)昆俞(双)患处脐三焦俞(双)脾俞(双)肩隅(双)曲池(双)三阴交(双)患处脐心俞(双)膈俞(双)风池(双)檀中、巨阙神门(双)患处脐三焦俞(双)脾俞(双)风池(双)下脘、气海绝骨(双)患处脐厥阴俞(双)胃俞(双)气海俞(双)不容(双)少海(双)患处脐三焦俞(双)脾俞(双)委中(双)天枢(双)照海(双)患处脐肾俞(双)膀胱俞(双)督俞(双)内关(双)涌泉(双)(1)患处脐肾俞(双)膀胱俞(双)百会哑门列缺(双)涌泉(双)(2)患处脐心俞(双)膈俞(双)肝俞(双)天池(双)间使(双)患处脐心俞(双)膈俞(双)肝俞(双)天池(双)间使(双)患处脐每日灸一组穴,十二天一疗程。必须严格按拟方穴位排列的前后顺序施灸,不得随意改动。先阳后阴的灸规,先灸背部每次25分钟,再灸胸腹部穴,每穴灸30分钟,再灸四肢穴灸25分钟(足三里(双)穴、涌泉(双)穴应各灸30分钟)。头部穴灸30分钟。根据具体病情:第十组穴初灸1—5个疗程可灸上边(1)五穴,待下肢腿部气血已开始活动时即可改灸下边(2)六穴。每个疗程完之后可休息1—2天。也可不休息,再从第一组开始循环灸治,直到病愈为止。施灸的时间,要严格掌握,施灸超时可伤及人体内阴津,出现头晕口干舌燥咽部痒痛大便秘结等副作用。若出现伤阴暂停灸几天或减时间(减十分钟灸)灸很快就可缓解。若感冒必须停灸治疗穴,先治感冒,可用温灸及中西医药治疗。温灸治疗法:风门(双)肺俞(双)膈俞(双)阳陵泉(双)尺泽(双)各灸25分钟,脐30分钟。若感冒发烧可每日灸2—3次。施灸治疗不能空肤过饥过饱都不适宜施灸。在饭后约半小时后开始温灸治疗为好。天热可早晨灸,天冷可晚上灸。

一艾灸的注意事项

1、温灸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肚子咕咕叫、屁多、发冷发凉、拉稀等现象,这都是体内寒凝之物消融消解的征兆,是正常的排病反应,应当坚持

2、灸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

3、上热下寒、上实下虚体质

身体上半部分血气瘀滞、燥热,火气大,脸上常起痘,下半身却是虚寒,气血不足,天冷脚底冰凉。灸中脘(中焦)、关元(下焦)等穴位,虽然对缓解中下焦虚寒很有作用,但如果在心浮气躁时温灸,可能会引起上焦(心肺)烦热加剧,感到不舒服。这时配合推腹法和金鸡独立法等引血下行之法,以实济虚,泄有余而补不足,收上焦之虚火,补下焦之虚寒。温灸热力和静心安神三方合力,互为补益,相互促进,自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4。施灸的顺序

  要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少后多。(施灸时宜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5。部位的禁忌:颜面五官、阴部、大血管分布处等部位不宜直接灸二、快速祛寒湿法(全身熏艾条的方法)

方法和步骤如下:

1. 将生姜切成薄片,上锅蒸热、蒸软后待用。

2. 夏季用6—8根清艾条(冬天用8—10根),到文具商店买一个大夹子,夹住艾条,或用胶带将艾条捆成一排,点燃。

3. 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如图)。点燃成排艾条,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上下慢慢移动。通常熏20-30分钟。当感到疼痛时可试着离远一些。在初熏时,有的人会感到很明显的烫、痛,那是因为经络不通,大量的热不能很快散掉,如果背后的经络是畅通的,即便整排艾条离后背很近也很少感到痛,只会有温暖舒适的感觉。熏完后拿掉姜片,如果姜片下的皮肤上是湿的,而且生姜片也是湿的,就说明身体内的寒湿重。而身体内寒湿少的人,在用大量的清艾条熏烤几十分钟后,生姜片应该是干脆的,皮肤上也是干爽的。

4. 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如图),上下熏20—40分钟。

5. 在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从脚踝至膝部上下、来回各熏10—20下。

6. 在双手臂外侧,外关穴的上下来回熏10—20下。

一般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全身艾熏后,因为艾灸的温热使血液循环加快,患者会感到全身温暖、舒适、放松,脸上及手上因寒湿重、经络淤堵造成的暗灰色就会有所减退,脸色会变得明快、有光泽一些。全身熏艾条的方法活血明显,身体内血少的人熏后会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不适的感觉。所以,年纪大的以及有严重疾病的人都不适宜艾熏,特别是不能熏背部及腿,要熏只能熏小腹至肚脐的部位,熏的时候如果感觉不适,就要停止。身体虚弱的人每次熏的时间都要缩短,以无不适为限度。用做保健只能一个月熏一次。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最好不做全身的艾熏,只做腹部的艾熏为好。身体寒湿重的人或身体比较虚弱的人,最好在熏艾条之前喝上一碗生姜、红枣、桂圆羹,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大红枣10粒,小红枣15粒(去核)+桂圆10粒(去核)+生姜片3片,加水煮15分钟后,放入粉碎机里加工成稀糊状,在熏艾条之前喝下,能快速补气血,并能明显增加身体的热量,这时再配合外部的熏艾条,身体内的寒湿很容易排出而又不伤身体。这种羹的热量很大,平时是不宜喝的,因为极易上火,而在熏艾条前喝下,其温热随着艾条的热力很快疏布到全身,就不易出现上火的症状。

肝火旺而又寒湿重的人,再喝生姜、红枣、桂圆羹,最后再做全身的熏艾条,即祛了寒,又不会出现燥热的现象。因为艾叶扩张血管明显,呼吸进太多的烟味时,人会疲乏、无力。所以熏艾条时一定要在排烟效果好的地方操作.

医院HY。

延康医学-胡宇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祝您身体健康!生活美满!

欢迎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zzzl/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