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种玉米 >> 种玉米优势 >> 正文 >> 正文

80年代的乡村教育为啥至今令人难以忘

来源:种玉米 时间:2024/12/31
李从悠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4429.html

最近又回了一趟老家,路过曾经儿时上学的小学。看到大门紧闭的校门、空无一人的校园、破败不堪的教室、杂草丛生的操场。想到儿时在这所小学度过五年的童年生活,心情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久久不能平静,睹景思情、情非得已,思绪也一下子拉到了三十多年前的求学生涯。

我出生在豫北太行山区的一个普通村庄,由于我们村地势平坦而聚集了大量人口,大概有六七百户。由于刚刚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每户人家普遍都有二、三个孩子,因此我们村也成为适龄儿童入学的生源大村。而村里只有一所小学,每个年级2个班,每个班1名老师。当时只开设了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全由这一名老师讲课。大部分老师也就高中毕业,没有教师编制,可以说是真正的“赤脚教师”。随着适龄入学儿童的增加和有限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匹配,造成了我八岁才开始上学,也没有接受学前教育。

我们村小学位于村东头,很早以前是一座古庙,据说明朝时就建成。校园内大树参天、小溪潺潺、环境怡人。后文革时遭到破坏,村小学就是在这遗址上建造而成。说是建造其实就是盖了六七间房屋,作为学生教师和老师办公的地方。而这些房子也很具有北方特色,统一为泥砖瓦房,这种房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但缺点就是通光性较差,如遇到阴雨天,教室光线太暗,由于没电,大家只好从家里带上煤油灯照明。一节课下来,脸都被熏黑。仍清楚记得自己曾亲手制作过好几盏煤油灯。

最难熬的是冬天,那时北方的冬天寒冷且漫长,教室由于没有取暖设备,每名学生的手、脚、耳朵普遍被冻伤。后来老师就让每名学生从家里带来煤球,交到班里,用煤球炉生火取暖。

学校操场完全就是把地面辗压一下,使变得硬实。两边放上两个篮球架子。就变成一个篮球操场。在操场边上用砖头垒四个台子,放上两块预先制作好的水泥板,中间摆放一排砖头,这就是乒乓球桌子。一旦遇到阴雨天,操场便泥泞不堪,无法行走,只好摆上砖头充当临时道路,可见当时砖头对学校的重要性。

操场北边是一片菜地,每名老师分得一块菜地种菜,依稀记得上学期间没少去菜地帮老师干活,也没少去菜地偷摘黄瓜充饥。记忆最深的就是学校门口有一花坛,种了不知道是什么花,一到夏天花开满枝头,香气扑鼻,引来无数小蜜蜂来采蜜。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上到了三年级。学校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村小学盖起了乡里最早的三层楼房,作为教室和办公用房。每层楼四个教室,一层作为老师办公和一二年级用房,二层作为三四年级用房,三层作为四五年级用房。当时是八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待楼房建好,我们也四年级了,直接搬到三楼。教室宽敞明亮,也通上了电。四年级开始上晚自习,但由于经常停电,也还是没能摆脱煤油灯,当时蜡烛还是奢侈品,由于教室一停电,就会出现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用蜡烛,条件差的用煤油灯。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但依然清楚的记得当时入学的场景,父亲领着我,把我送到学校报名,然后交给老师。而当时这位老师曾经也教过父亲。这就是乡村教师的可贵之处,教完父辈教子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到教育上。这些乡村教师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付出着,点燃了每名孩子内心的火炬,成为指引人类前进的灯塔。

这位老师一直教到我们三年级,由于年龄原因不再教书。清楚记得这位老师上课时,一手拿课本,一手拿板子。遇到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完不成的,没有学会的直接拿板子打手掌心,后来都形成条件反射了,犯了错误直接伸手掌。到了四年级,换了老师,这位老师用现在的话说更表态,教育学生基本靠打。不过这位老师对学习比较刻苦的学生也非常照顾,甚至会利用休息时间把学生叫到家里补课。四年级以后,由于面临上初中的压力,课程也增加了一些,早上也有了早读。

当时由于可供阅读的资料较少,老师就发动学生从家里收集课外阅读书,然后带到学校教给班级,供同学们相互交换阅读。我记得家里当时有一些连环画册,都是黑白的,上半部分是图画,下半部分是文字说明,都带到了学校,最后也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这些画册也成为我们思想启蒙的读物。

四年级开始要求写作文了,那时写作文基本上就是流水章。从早上写到晚上,或者是在家里帮父母干什么农活了之类的。更多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上音乐课,基本上就是学习雷锋好榜样之类的革命歌曲。

如何玩,玩出新花样,估计就是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由于农村教师的特殊性,那时一年由四个假期,分别是寒暑假,夏秋收假。而当时每周只休息一天,由于物质匮乏,根本没有玩具之类的东西可供玩耍。赶庙会,能买个小水枪都兴奋不已。再大点就得帮家里干农活,割麦子、收玉米、刨红薯等待农活都得干。

小学时光短暂而漫长,五年级下学期到乡里参加完升学考试,正式结束了小学生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教育观念的转变。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村生源逐渐减少,到后来基本上没有生源,学校也不得不停止办学。而当年的教学楼依然存在着,似乎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zzzl/112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