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搞了年农业还就不如美国多年的农业?别急,我们慢慢说
因为农业是个高科技行业。
它自古以来,都是尖端科学成果的最大消费者。
那些养过花的朋友应该对此有所感触。
别看卖给你的盆栽,从土到花肥再到注意事项一条龙的服务,但不上心的话你还是大概率养不活。
哪怕你养的是本地草花,总是忘浇水或者浇水过多……找个地方扔盆吧。
这些年农村经济情况好转,很多农民也开始养花了。城里人总是伺候不好的娇贵花卉、不适应本地气候的远方植物……在农民手里,那是小盆养着不过瘾,直接换老缸里种成树。
——老家在农村。街坊邻居弄到啥奇怪植物,我有时候帮他们查百科资料。只要把网上的栽培要点大概说一遍,一年半载后多半一棵嫩苗变成若干棵树。
其实庄稼比很多花草更难养活。尤其很多草花本就是田间杂草,生命力顽强的很。
而庄稼被人一代代选育,使得它高产抗灾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难伺候——倘若人类消失了,那么现在的小麦水稻玉米很快就会被野草淘汰:它们对水肥土壤等环境的要求太苛刻了。
然而种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得想办法提高产量、品质。
农业的第一个门槛是“时令”。
错过了播种时令,恐怕来年能不能收回种子钱都是个问题。
当然了,时令相差一两天问题不大。但真错过一两个星期甚至个把月……吃人吧。不然就饿死。
因此,凡农耕民族,都会有一套相当不错的历法。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而历法的基础是数学、几何学和天文学。
有了历法,配合对粮食作物的了解,才会知道什么时令种什么、什么时令收什么。
在这一块,古中国不输于全世界任何民族。
农业的第二个门槛是物理、工程。
没有物理学和工程学,就只能靠天吃饭。
不下雨旱死,下雨太多涝死。
借助风车和水车以及沟渠,才可能做到“旱涝保收”。
遗憾的是,古中国在这方面一直是个短板:我们的都江堰的确全世界独一无二;但用水车提水浇灌用风车排涝……在鄙视奇技淫巧的中国,它们一直不成气候。
大工程在行,小机械弱鸡。加加减减,古中国还算是一个主流水平的农业国。
但是,当拖拉机之类真正改变农业格局的机械出现后,中国和国外的差距就大的没法看了。
当然,只要资金到位,这个也不难弥补。
农业的第三个门槛是化学和生物学。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在过去,我们的确知道使用粪便给地上肥,也知道粪便需要先经过腐熟处理才能当肥料;还知道草木灰是好东西……
但是,我们错过了工业时代。
彻底搞懂原理后,现代精确高效的化肥才是植物最好的“营养食品”;更不要说先进的杀虫剂、除草剂了。
——国外可以一边平地一边测出土地每一块的营养状况,然后对症施肥;国内嘛……邻居用啥我用啥。
然后,就是良种选育问题。
早期是有意识的留品相优良的做种,从而慢慢改良物种;之后的杂交时代我们虽然迟到,但拜袁隆平老爷子所赐,总算没有错过;之后的转基因时代也不算太过落伍;但无毒无害的生物农药啥的……
农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门槛,就是它的产业环境。
容易看出,前面那些技术上的差距其实都容易解决——正如题主所问的,我们年的农业就是不如美国多年的农业:很简单,农业太过依赖科学和工业,它是个纯粹的科学/工业成果的消费者。
年的积累,说白了就是历法、良种和时令,很容易就能被人学了去;就好像近现代的化肥、农药和杂交育种理论很容易就被我们学会了一样。这些方面并不容易拉开差距。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重农抑商”的传统思维作怪,由于推崇小农经济、排斥“奇技淫巧”的意识形态作祟,中国古代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普及程度实在乏善可陈——和西方遍布风车/水车的中世纪没得比。
这块短板延续至今,并以另一种形式根深蒂固的留存下来。
最初,因为对现代管理思想的不了解,对农业生产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强推“农业合作社”,极大的损害了农村经济,甚至闹出了三年“自然”灾害。
然后,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回归“小农经济”,农业获得了一次爆发;但与之同时,又通过“剪刀差”政策收割农村经济,把广大农村地区限制在赤贫线上——穷不死,活不成。
最终,“剪刀差”过度割取导致的赤贫,使得农村只能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上,至今动弹不得。
本来,小农经济可以通过工业进程的同步发展,自然转变到机械化/集约农业体系上来——工业辅助农业发展,农业产出为工业输血。
但是剪刀差把这个回环变成了“单方面压榨农业”。于是农业饿死,工业则吃了个畸形且瘦弱。
后期加入WTO,才通过服装、机械等劳动密集产业以及新兴的信息相关产业养肥了工商业。
但农业反倒因为国外低成本粮食产品大量进入,被压制的动弹不得。
这就使得赤贫的农户只能守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丢了,怕饿死;升级?没钱投资。而且穷的叮当响,也担不起任何风险。
这是x年前,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幸好,前些年的打工潮使得农村一些敢于闯荡的年轻人积累下一些资本;同时,大量人群外出打工,也使得他们对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这些就促进了农村从“小农经济”到机械化农业、大机械化农业乃至农场的转变。
但是,这个转变仍然极为不易。
首先,是房地产的收割太过严重。一套房买下来,你还想租地搞农场?歇歇吧。
房地产并不仅仅是“侵占”了农村建设资金;更重要的是,在低价进口粮食的打压下,农场本身就很难赚钱;不投入大量资金搞水利等基础建设的话,农场就只能靠天吃饭,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换句话说,和房地产相比,投资农场……脑子进水了吧?
当然,这对所有实体经济成分都一样,并非农业一家的问题。
其次,前一条提到的,投资农场风险实在太大。
这些风险来自很多方面。
第一个是投资过高:当前,农村的基础建设是极其不足的。我熟悉的山东、山西、河南这一片,基本就是靠天吃饭。想有稳定收入,那么打井、挖渠、搞地埋管几乎是必须的。想有足够覆盖,需要的投资可不是几套房子能解决的。
第二是政策风险:你可以签若干年合同,但是和谁签呢?
好,你和村支书商量通过了,签三十年合同。然后你砸几千万到几百亩地上,准备大展宏图……
但是,等等,村支书有权签这个合同吗?谁给的权力?
你说,那我一家家商量去?
搞搞清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也不过是承租者。他们哪来的权力把地租你三十年?
当然,近年政策上也有松动,把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允许农民把自家承包的土地的经营权售卖出去……
但是,等等,他的经营权是基于承包权而来的;但是如果农村再分地,他的承包权没了/变了,这经营权……又是怎么个说法呢?
你看,一团乱麻。
因此,农村土地,至今没人乐意在上面搞基建——上面说三十年不变,但其实往往用不了多久就得收回重包:因为免不了要有家死人有家生孩;人口变了,土地不调整,只靠土地过活的一大家人怎么活?只剩一口人的孤寡老人怎么种得了?总之每若干年动动地,这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前些年打工潮的流行,使得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有所减轻,相当程度的缓解了这个问题)。
那么,你打井挖沟忙的不亦乐乎,自家能享受几年?等重新分配承包权时,你这块地可就成了香饽饽——不升级为好地,大家争着要;升级为好地,分到地的总面积就得下降。
你说我出钱出力了你们得给我补偿……这个真的很难算。谁知道修口井挖条沟值多少钱,对吧。
总之谁投资谁吃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zzzl/1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