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种玉米 >> 种玉米资源 >> 正文 >> 正文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历史影响

来源:种玉米 时间:2023-1-26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http://m.39.net/pf/a_4699279.html

引言

从距今1万年前开始,人类进化到了晚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也就是新人,所以这个时期也叫全新世。目前地球上居住着大约60多亿人,这些全都是新人。新人活动的遗址地点非常多,各大洲都有。在生物进化方面,10,年只是一小段时间。

仅仅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新人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从头到尾,从热带到南北极点,世界上任何有陆地的地方都有人类。一种生命的分布能如此之广,唯有新人。在新人阶段,一般把中国历史分为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秦汉以后的帝王时代、民主时代。

新石器时代从1.2万年前开始到公元前21世纪结束;铜器时代包括夏、商、周三代;帝王时代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灭亡。

民主时代从辛亥革命开始到现在。先从新石器时代讲起。在这个时代,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古文明的形成等,都在这个时期出现。

这里主要探讨三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农业,一个是手工业,再一个是古文明的形成。地球上自从出现了人,人类社会就开始了。当中国出现了古人类以后,几百万年间里,祖先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活,并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世界。

生活离不开能让人生存下去的生活资料,原始社会早期有狩猎和采集,晚期出现家畜、家禽和农业,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农业。因为有了农业才有了定居生活,才有了剩余产品,才有了剩余精力进行手工业,才有了后来的文明。谈到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北方的粟和南方的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水稻和粟作物的起源地。

目前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在这个遗址上“出土了76件骨耜、木耜和多达平方米的稻谷遗存,估算有一百二十吨。同时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秆、稻叶、谷壳,而且出土时颜色鲜黄,外形完好,连稻壳上的隆脉和稃毛也清晰可见,还有少数稻谷和稻秆仍连在一起的稻穗。

证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耜耕'农业阶段,栽培出人工水稻了,从而肯定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水稻在中国起源无疑,但在中国的北方、南方,还是西部?目前最具有说服力的观点认为:水稻起源于江西,而不是浙江。物种起源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水稻也不例外。

水稻产生要具备四个条件:古稻谷遗存、野生稻、人的踪迹、环境条件。从目前考古资料分析,能具备这四个条件的水稻起源地,就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带,这里有驯稻的特有自然环境。江西万年仙人洞,地处武夷山脉西麓余脉,是山陵岗地,而且气候多雨,降水量丰富,尤其是在水稻生长期时的4至6月,该地方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量的50%,是水稻生存的最佳环境。

除此之外还要有水稻产生的前提条件,就是野生稻。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在与万年县相邻的东乡县发现了大量的野生稻,当地称为鬼禾。此种野生稻分蘖旺盛,特别喜欢在沼泽地带生存,而且生命力极其顽强,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当地人也常常将其作为食物下灶。

再从考古资料上看,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有距今1.4万年前的水稻植物蛋白石,蛋白石的发现证明这里的祖先正在驯化稻谷。从以上三点分析,江西万年仙人洞一带就是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区。中国在上古时期对人类作出最重要的一大贡献就是农作物培植。中国南方是水稻起源地,而中国北方又是粟的起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中发现了大量的粟化石,出土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粟的起源在中国北方,但具体地方却不是粟化石出土的地方。按照农业发展史的规律,最早出现农具和农产品加工具的地方,也是农业起源的地方。目前在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粟加工工具,要比“磁山一裴李岗”等地的粟化石还要早。下川文化晚期,即距今1.6万~1.3万年之间,出现了研磨盘、锛形器以及用来研磨的磨锤等。

锛形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石锛的先祖,磨盘是用来研磨植物种子或谷物籽粒的,而石锛则可以斩断草木根茎,因而它们是与农业相联系的。这意味着除采集、渔猎外,人们还就近种植了一些容易生长并开花结果的植物以防不时之需或荒灾的需要。这些生产工具和“磁山一裴李岗”遗址中出现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同属一种情况,但要比它们早得多。

山西除下川遗址中出土磨盘外,在晋东南的武乡石门牛鼻子湾也出土了一套同时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从生态环境上分析,下川遗址正好适合粟类作物的生长和繁衍。“从距今3.6万年到1.2万年期间,下川地区有六次不同的冷热、干湿在交替变化,每次在4年左右。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全在冰冷的严寒气候中,这种温湿的间冰期,为采集农业和农业的起源,创造了必要的生态条件”。

下川遗址位于山西沁水中条山中的一个盆地中,山中石灰岩广泛发育,为下川人提供了丰富的石器制造原料。同时由于那个特定时代人类食物产不足,周围环境又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组成。下川地区生长着大量的禾本植物狗尾草,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上的一种粟租种,被中国古典文学中称为“莠”。野狗尾草在黄河流域和北方黄土高原上广泛分布。

现在田间常见的一种,就是一种中间类型的后代,是与狗尾草杂交后形成的。玉米的性状符合中国北方的自然生态条件。其特点是耐旱、“野草”,对环境要求不那么苛刻,在驯化过程中比较容易进入农业门槛。下川又位于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多雨,全年降水集中于夏季。因为下川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反而更有利于这里的粟作物首先产生。

粟有特殊的生态环境生存。粟在夏季暴雨来临前播种,等雨水来临后,粟很快发芽并吸收黄土中的养分,雨季过后,再慢慢生长。民间有一句谚语:“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就是说,谷子怕涝,喜欢岗地和较高的地块生长。黄土的属性也适合粟作物生长。

下川的黄土松散、保墒性好,且土壤肥力足,最适合种植高温少雨的粟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吉怀先生也说:“中原地区是以华北陆台为基础的,华北区最特殊和最重要的地理特征是黄土及黄土状物质的广泛分布,其中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黄土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黄土地质疏松,肥力高,适种性广,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这就给我国造就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土壤资源,而气候因素对我国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下川农业自出现后到了7年前左右进入发达期。山西人常说,沁水小米是世界上最好的小米,应该和此有关。黄河流域是以粟为主的农业区,所谓粟就是小米,也即中国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稷”。小米是先秦时期中国北方人的主要食物,以至人们常用“社稷”来形容国家。当时最主要的生产环节是播种和收获,完全靠手来进行。后来人们逐渐使用石刀、蚌刀等工具来收割,用石磨盘来加工粮食,因而最早出现的农具是收获和加工农具。

农业出现以前,人们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在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狩猎和采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是饥一顿饱一顿,夏秋两季还好说,到了冬春两季动物和植物变得非常稀少、生存压力增加,就是今天的草原地区也是这样的情况。自从农业出现以后,标志着人类从野蛮的攫取经济转向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农业出现后,改变了人们四处流浪的生活,使定居生活逐渐成为常态,同时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新石器时代广泛应用的陶器、玉器、磨制石器的产生和农业有关,但至少可以说,这些都和农业发展有分不开的联系。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农业产生后,人们更多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人的智力也得到飞速提高。为了解决农业播种、收获、贮藏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又发明了精耕细作、天文学、收割工具、彩陶等。农业配合手工业、畜牧业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剩余时间越来越多,一些专门从事精神建设的人员分离出来,成为专职宗教工作者。

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又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由于定居生活成为常态,此时出现以农耕地为依托的部落,中国南方的三苗、蚩尤,北方的黄帝、炎帝,以及以后的尧等都是这样形成的。氏族制度也得以巩固和发展。

结语

随着人口繁衍增长和地域不断扩张,一些子族从原来的大氏族中分离出来,形成众多胞族。形成的各氏族之间为了实行严格的族外婚,再加上农业生产中男子占主导地位,氏族由原来的母系成功过渡到父系,私有制逐渐产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cqzz/9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