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苏晨,男,出生于年,汉族,辽宁本溪人。中共党员。年毕业于辽宁省第三联合中学。历任进军报编辑、记者,独立二师连政治指导员,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干事、《战士生活》杂志编辑组长,四十三军营政治教导员,《海南前线报》副总编辑,花城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广东省出版局编审委员会主任,《沿海大文化报》总编辑,财富杂志社社长·编审,研究员。
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年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散文集《拥党运动在七连》、《美帝侵华史话》、《广东工业十年》、《野芳集》、《常砺集》、《小荷集》、《夹竹桃集》、《野石子集》、《流水集》、《三角梅集》、《故乡月》、《环滁集》、《多情的金三角》、《天南地北》、《串门纪事》、《访韩纪事》、《窗外那么美》、《心平好开卷》、《人生第一次》、《往事不如烟》、《汩汩的流水》、《洛湖居向学》、《行行复行行》等。其作品曾获全国第二届乌金奖、《南方日报》文学副刊优秀作品奖。从小就喜爱书画艺术,尤喜书写自撰诗联,作品求神韵、讲法度,重结体章法,师古而不泥,行笔刚劲有力,整体清秀流畅,富有韵律美感。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
黄锡山进村了
原创:苏晨
(一)
黄锡山这个匪帮
上一个世纪20、30年代,东北闹“胡子”,大股小股土匪闹得相当厉害。我的故乡辽东本溪,有一处地名叫窟窿山,民间传说,那是唐代“薛仁贵征东”,他一箭射出来的。这当然是出于一种英雄崇拜情结的神化夸大。不过那儿出了一个黄锡山匪帮,倒真的是本溪地方一个时代的“大窟窿”。
在太子河沿,比我们还小的小小孩子,若是“耍驴”;辽东方言,指不听话,瞎闹腾,妈妈会说:“快别耍驴了,快别耍驴了,黄锡山进村了!”小小孩子未必理解那意思,但是知道这是大人也怕的事儿,往往会一时老实下来,不再耍驴。
我们大一些的孩子,学龄前就知道,这个匪帮可了不得,想参加,那要站在百步开外,头上顶一碗水,匪首黄锡山背着你站着,突然转过身来,甩手一枪打去,子弹把碗打破,水流一身,你也经得起,那才够格入伙……
我很小不太懂事的时候,遇到过一次黄锡山匪帮半夜三更抢劫太子河沿。姐姐出嫁了,哥哥们都不在,父亲藏到药王庙钟楼上,妹妹是比我更小的小女孩儿,弟弟还在襁褓中,妈妈把我藏到炉坑里,我还没醒透,继续睡我的觉。黄锡山匪帮走了,妈妈把我从炉坑里抱上来,放回到炕上,我还是呼呼睡我的觉。
这儿得解释一下,什么是炉坑?本溪人家,地炉长年甚至多年不熄,熄了视为不吉利。炉台约40厘米高,中间是煤炉,右边埋着一个“温缸子”;一口小缸,一年到头总有热水用,左边是和煤的“煤池子”,取3锹煤1锹黄土的比例,兑水,和成糊状,煤炉不用,可以用和好的煤,把炉火“封”起来。小用,用“通条”扎一个洞,会有火苗儿穿上来。大用,把那个煤坨通开,炉火便会大旺。煤炉有一个叫“火嗓子”的设置,控制烧火炕的火大,火小;有一个砖状物,往里推推,小火烧炕,往外拉拉,大火烧炕。地炉前有一个深入地下约3立方米左右的大坑,即“炉坑”,炉灰会自动流入炉坑,炉坑上面,用若干条厚木板拼成活动盖子,半个月左右才“扒”一次炉灰。
我白天玩儿累了,夜里只管睡我的觉,当然什么也不知道。后来听妈妈说,“警察官吏派出所”的警察,一听说黄锡山匪帮来了,赶快跑得远远的。匪帮进得村来,黄锡山会用手枪一枪掐断一根电话线,把那些通街里警察署的电话线,一枪一枪都掐断,然后布置小头目快速抢劫几家有钱人家,他会带两个匪徒,到一家正对着通街里那条路的张家小馆,吃羊汤、烧卖,兼“望风”。
黄锡山匪帮那一次主要是抢劫了几家大户。一户是王国山家,他家有一个有几十号苦力的“脚行”,拴有多辆装胶皮轮子的马拉运货车,专营铁路车辆装卸,大宗货物运输。这老头子是山东移民,发了财,冬天水獭帽子,水獭领子狐皮大衣,黑色暗花大缎子丝棉唐装衣裤,带玳瑁宽边儿眼镜,像个大知识分子,其实大字识得有限。死了一个老婆,回山东一次娶回两个老婆,一个17岁,一个18岁,都比他大儿子,二儿子,还小,不知他们之间怎么称呼?一户是多恒兴家,他家也是拴有多辆装胶皮轮子的马拉运货车,他也是山东移民,大老婆不能生养,刚娶了一个也是十几岁的小老婆,生了一个女儿,大老婆便讨了个儿子,这孩子叫多留柱,是我们的玩伴。还有一户是张岩家,他家房地产多,我最记得这人有个怪习惯,夏天穿薄绸子现在叫“七分裤”那种大裤衩,喜欢走着走着,兴来两只手拍屁股。还有哪家,这我就不知道了。
土匪有些“加码”,黄锡山知道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有一个一起玩儿的小朋友,叫“疤拉眼”,是“修容轩”理发店伙计赵六的儿子,赵六的老婆就是被一个有花柳病的匪徒强奸,传染上花柳病,生疤拉眼的时候,害及疤拉眼的眼睛。
黄锡山匪帮这一次抢劫,重点放在大财主,现在我估计,可能与当时本溪已经有中共党员杨靖宇为军长兼政治委员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镇着有关系。又兼贫民区里住着的“穷光蛋”,有什么可抢?另外,他拿着在嫩江大桥抗日赢得名声的东北军将军马占山“写在黄绸子上的委任状”,他个人或许也要装出点儿样子?
隆冬季节,日军追击本溪湖附近的黄锡山抗日队伍。(辽宁省档案馆编:《国难·国耻国愤国魂——东北沦陷及抗日战争史实图片资料选编》,第页)
那时候本溪地方有40多帮总数不止千人的通称“山林队”的团伙,都是既抢劫,可也和日军“讨伐队”你死我活真刀真枪对着干,有的甚至还甘愿临时和“抗联”部队配合对日本讨伐队作战。
这些“山林队”,比较像那么点儿样子的,有:“占东边”,“两海山”,“朱乐海”,“日乐好”,“九州”,“占山”,“九江好”,“宗践”,“全省”,“仁义”,“中林”,“北平”,“九龙”,“昆仑”,“全林”,“胜军”,“大南洋”,“占山红”,“海字”,“四季好”,“占东洋”,“天良”,“正义军”,“三省”,“清山”,“西北军”,“北连好”,“中良”,“金山好”,“双龙”,“爱国军”,“同乐”,“文明”,“大成字”,“北海龙”,“大祥子”,“大一面”,“宫兆滨”,“串山”,“九省”,“振东”……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孟庆志及网络
有些仅作示意,致谢原作者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cqzz/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