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瓜果飘香,黄河岸边万家灯火,稻花香里鱼米丰仓。
只一眼,便是“塞上江南”的如画风景。再看时,才惊觉,那是流转千年的文化底蕴所赋予的人文蓝图。
今年,通过国家灌排委员会专家组初评,同意推荐宁夏引黄灌溉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这一刻,整个宁夏为之骄傲。
01
古渠“申遗”背后的厚重历史
天下黄河富宁夏,九渠魁首青铜峡。
因河而兴,因水得名。贺兰牛首,隔河相望,两岸山壁,颜如青铜,“青铜峡”由此得名。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七星渠等14条引黄古渠系由此而发,汤汤洒洒,密织如网,贯穿了整个宁夏平原,滋养着沿岸的泱泱大地,哺育着勤勤恳恳的劳动人民。
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在这里描绘出了一幅“塞北江南”的美丽画卷。湖泊、林区、滩涂在此地并存,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此地交错,各族人民在此地繁衍生息。先民勤劳,以水为源,在宁夏平原上,在黄河岸边旁,开渠引水,浇田灌地。
黄河泥沙冲淤,灌区土地肥沃、地饶五谷,平原之上沟渠阡陌、旱涝无虞,谷稼殷积、物阜民丰,“天下黄河富宁夏”由此而来。
治水的蒙恬,汉武帝,诗词作赋的韦蟾,《汉唐二坝记》刻碑纪传的孙汝汇等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这里被传唱了千年,彪炳史册。
唐肃宗李亨见宁夏平原“兵食完备”,发出“灵武,我之关中”之赞叹。
《明太宗实录》中也有“天下屯田积谷,宁夏最多”的记载。
清代康熙在亲征葛尔丹途经宁夏时,更是感慨道:“汤汤南北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黄河在天下皆为害,独宁夏为利。”宁夏平原的水利灌溉史,自秦汉疆屯垦以来,灌溉农业生机勃勃,水利建设经久不绝,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治水技术不断成熟。虽然,这里几经朝代更替,盛进衰退,但水利建设从未在战火硝烟中迷失在历史的长河。它跟随着母亲河的步伐,从未停歇。因此,宁夏引黄古灌区遂与都江堰灌区、安徽淠史杭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并称为中国四大古灌区。历代开凿的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引黄古渠至今仍在汩汩流淌、惠泽塞上,使“塞北江南”的美誉传享千载。可以说宁夏历经千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建设史。
今天,乘着古渠“申遗”的东风,借助“全域旅游”快车,引黄古渠系再一次彰显出自己厚重的历史底蕴。宁夏,借助这次“申遗”的机遇,将塞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把“塞上江南”的靓丽名片传向大江南北,誉满全球,带动地方旅游,推动经济繁荣。
02
以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条浩波盈玉塞,画图难表万千家。
母亲河的九曲回肠在宁夏平原募然停留,眷顾着这片土地。水,成为滋润青铜峡锦绣山川的源流,也成为了发展沿黄生态经济最大的资源和特色。
立足于生态涵养建设,依托水文化发展经济。这是青铜峡在全域旅游上的诠释。
今年,青铜峡市重点布局“黄河岸边”旅游产业带,依托黄河大峡谷、牛首山、塔等核心景区,串珠成链,建设房车温泉露营地、古渠首水利博物馆、中庄旅游集散地、黄河楼3D模拟艺术馆、薰衣草缤纷园等主题公园,实现旅游产业集聚效应。
围绕黄河文化、休闲观光、葡萄长廊三大特色主题,力促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商贸等产业深度融合,以“旅游+”新业态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青铜峡,依托独特的水资源文化,充分挖掘区内生态资源和田园风光的“富矿”,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活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以引黄古灌区的历史渊源结合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作为旅游吸引物,依托乡村区域特有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以及建筑、设施,文化等资源,开发出农业休闲,观光、娱乐、体验等旅游项目,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旅游农业转型升级,为地方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据悉,青铜峡力争在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旅游业从业人员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达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的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均纯收入20%以上主要来源于旅游收入。(宁夏财经网王伟伟)
更多精彩
1
自治区金融工作会议在银川召开
2
固原原州区:多措并举助力农民走出“穷窝窝”
3
“西部水生活·塞上夜旅游”主题论坛在银川召开
3
准备好了吗?学知识,赢话费!你还等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cqzz/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