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种玉米 >> 种玉米发展 >> 正文 >> 正文

3天涨粉超百万,网友诗和远方不能当饭吃,

来源:种玉米 时间:2023-1-10

说起教培机构,相信很多人心中的NO.1都是新东方。

曾几何时,新东方意味着品质保证,新东方的老师意味着业界王牌,他们就是无数学生家长心中的最佳托付。

所以当看到“新东方双语直播带货”的消息冲上热搜时,很多人感到震惊。

虽然听闻双减政策对教培行业的影响,但光鲜体面的老师摇身一变,成为卖菜的售货员,这场景,总归是有些违和。

在听到“新东方直播间3天涨粉超百万”的消息后,这种不解更加深重:谁愿意在买东西时听人讲课啊?

万万没想到,带着怀疑进入直播间的人,都在短短几分钟内被主播所折服。

这个直播间到底有多大魔力?

看看某网友四天买了四袋大米的奇幻经历,就能略知一二:

直播届的清流

每一个因好奇点进新东方直播间的人,都会由衷感慨:这简直就是直播届的清流。

很多人从来不看直播,主要是因为直播间太过于吵闹。

主播敲锣打鼓,一口一个“家人宝宝”,只为催促你赶快付款,不少直播间还时常上演“给厂商打电话争取福利”的离谱戏码......

但这些剧情,统统不会出现在“东方甄选”直播间。

取而代之的,是主播们恰到好处的语速,平和轻松的氛围,脱口而出的诗词篇章,随时穿插其中的英语释义,和几句话就能成功催泪的人生哲理。

卖大米时,董宇辉老师会娓娓道来小麦的起源:

“大概在一万年前,新月湿地,就是现在的两河流域和埃及,幼发拉底-底格里斯这里,人类驯化了小麦。”

绣口一吐就是一段满分作文:

“我没有带你去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我没有带你去感受过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我没有带你去看过沉甸甸弯下腰,犹如智者一般的谷穗,我没有带你去见证过这一切,但是亲爱的,我可以让你去品尝这样的大米。”

既有诗意,又有诚意,如何让人不动容?

介绍桃子时,顿顿老师会用诗经来描述桃的美好意向:

最后不忘附赠一首古诗词的英文翻译: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话如果用英文赏析的话:Thepeachtreebeamssored,andhowplentifulitsfruit,themaiden’sgettingwed,she’sthefamily’sroot.”

介绍玉米时,他们出口成章,又是一首关于童年的散文诗:

“好多年后你回忆起来,其实那个玉米的味道记不太清楚了,但是你清楚地记得那些仲夏夜里头,繁星点缀,树叶沙沙作响。

那时候你年轻,不会在失眠地夜里辗转反侧,也不会在睡醒地早晨头昏脑胀,那时候你爸妈的身体还很健康,年轻且平安喜乐,爷爷奶奶也陪在你身边。

你其实不是想玉米,而是想当年的自己。”

这段关于玉米的描述轻松勾起观众的乡愁,第二天就稳稳占据微博热搜榜第一。

正如主播所说,我们被感动不是因为玉米有多香甜,大米有多优质,而是食物所承载的童年记忆。

而这些简单美好的回忆,恰恰是被阴霾笼罩中年轻人最渴望的光亮。

一场直播下来,除了购物车,连脑袋也收获满满。

这让直播间的网友一时间恍惚:这些老师好像换了职业,又好像没换。

不管是老师还是主播,他们受人欢迎的原因,始终都是才华,这样来看,三天涨粉超百万也不足为奇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直播间的走红,6月份新东方在线的股价涨超%,实力诠释了什么叫逆风翻盘。

要知道就在半年前,新东方刚刚跌入谷底。

绝地求生的新东方

去年6月,双减政策让如火如荼的教培行业瞬间进入寒冬,新东方作为龙头老大首当其冲。

在其他培训机构仓皇跑路时,俞敏洪结清了辞退的6万员工的工资,按比例退还了学生的学费,又将8万套课桌椅捐赠给贫困山区。

当时的境遇让很多人想起鲁豫的那个问题:“你想过有一天新东方会没有了吗?”

俞敏洪回答:“早晚会没有的。现在如果什么都不让我干了,开辆吉普车,一路朝拜,走到青藏高原,我会很开心。”

今年俞敏洪已经60岁,早已经历过了事业的辉煌,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寒冬,即使他选择遣散员工、回家养老这条路,其实也无可厚非。

但他没有这么做,在教育帝国即将坍塌之际,他选择挑起大梁,带领5万年轻员工重建新东方。

在一开始,俞敏洪就决定向农产品直播带货转型,既是支持乡村振兴,也是期待依靠当下最火的直播绝地求生。

只是那时,几乎所有人都不太看好他,有人质疑,有人等着看笑话:

《经济日报》就曾发文批评:“作为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新东方转型具有风向标意义。如果只是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恐怕不是最佳示范。”

如众人所料,转型的过程的确艰难。

数据显示,从今年3月至5月,俞敏洪的14场直播带货,平均每场的销售额仅为13.2万。

相比某音头部主播们动辄过亿的单场成交额,实在是拿不上台面。

(俞敏洪在直播间读诗)

但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俞敏洪这次也没有放弃,他带着一群年轻人反复琢磨直播的行道,寻找着适合他们的方式。

东方甄选团队测试农产品

最火的主播董宇辉和俞敏洪一样,他出身于陕西农村,也是靠着读书和奋斗才一步步走出黄土高原。

在转型之前,他已经在新东方任职7年,带过的学生超出50万,才29岁已经是新东方高中英语教研的负责人。

董宇辉授课时期

然而,突如其来的巨变打断了他的职业生涯,也夺走了他对于教育的信念感。

就像他描述的那样:好像一个侠客,学了一身本领,准备在江湖里大展拳脚的时候,啪,江湖没了。

有过痛苦,有过迷茫,其实也有过更好的出路,但他是这样想的:

“这就像你最好的朋友在艰苦奋战,你又欣赏他,你又懂他,仗正打在紧要关头,你本来是要给他们去送物资的人,结果他们现在渴了没水,饿了没吃的,你一个人只身抽离,好意思吗?我不好意思。”

转行直播后,很多人为他可惜:老师应该回去上课。

在大多数人看来,带货主播之于老师,仿佛六便士之于月亮,时间长了,再高尚的理想也会染上铜臭味。

可时代在变,转型在所难免。

他也想上课,但又想,如果像俞敏洪提出的那样,新东方能把农户组织起来,帮他们把农产品卖出去,农民稍微挣点钱,是不是更多贫困学生就能够上得起学?

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新东方的信任,他留了下来,将三尺讲台搬进一方直播间,改良自己的授课方式,尝试做一个幽默博学的“助农老师”。

换个角度来想,这又何尝不算对教育的奉献呢?

刚开始观众并不买账,不少人吐槽:“不好好卖货说什么英语?”也有人嘲讽:“这种长相怎么做直播?”

很长一段时间里,观众反响不乐观,直播间人数也只有几千人。

董宇辉不断自省:我是不是用词不太准确,是不是没有讲清楚产品信息,是不是今天因为睡眠不好或者身体哪里疼,在镜头前没有控制好表情?

面对相貌攻击,他也逐渐没那么在意,有时还拿来自嘲,给自己起名“兵马俑老师”。

他没有想到,他平平无奇的脸竟成为之后爆火的契机。

6月9日晚,因为一个网友随手的分享,全网都开始转兵马俑老师的梗。这让新东方直播间顺利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凭借着人品,才华,努力和可遇不可求的运气,新东方终于厚积薄发,迎来了大翻身。

俞敏洪,董宇辉的故事再次给“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鸡汤赋予了现实意义。

而当下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的成功案例。

大风中的强心剂

疫情进入第三年,越来越多的人逆风而行,普通人的生活比起之前愈加艰难。

旅游公司、航空公司业务大缩水,许多员工被迫放假,待在家里唉声叹气;

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厂白领,一夜之间领了“毕业证”集体被辞退;

上学时期待着干出一番事业的大学生,毕业后的目标也降低到吃饱就行;

......

时代的风浪狠狠袭来,许多人在风中被迫放弃前进,但就像莫言所说:不被大风吹倒,就有希望。

而新东方直播间的走红让我们看到,坚持下去寻找出路,原来真的会迎来曙光。

其实,这个浅显的道理大家不是不懂,只是在当今时代看不到范本。

而现如今,这些讲台上受人仰视的老师跌入谷底,另辟蹊径,最终挣扎上岸的经历,恰如其分地成为普通人绝地求生的标准答案。

大家看到他们,如同终于看到了平行时空里那个不服输的自己。

或许这种启迪能够鼓舞人心,又或许它只是能够提供安慰,总之,它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只是一场简单的直播。

这也正是大家愿意在这里下单的理由。

新东方翻红后,有人说它在收割情怀,走不长远。

对此董宇辉是这么回答的:

“人没有办法预见未来。人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拼尽你所有的努力去创造未来,得到了是你的运气,失去了是你的命运。

得失不要看得太重,看太重,你就会哭,你就难受。”

其实,与其说新东方在收割情怀,倒不如说,它让我们看到了理想和知识的价值。

只要商品优质,就算有一天热度退散,冲着一时的情怀下单的人渐渐散去,也还是会有不少人被有趣的灵魂所吸引,为生动诗意的语言文字所停驻。

诗和远方不能当饭吃,但知识一定可以,并且永无止境。

犹记得去年11月,新东方体面离场时,得到了很多期许:你退场时给自己留了多少体面,返场时就能收获多少掌声。

现在,掌声终于如期而至。

流水不争先,争滔滔不绝。

希望这一次,掌声久一点,再久一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cjzz/9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