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慈禧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但是年向11国宣战这件事情,显然是一种很不成熟的做法。那么,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不成熟的做法呢?
(慈禧剧照)
说慈禧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很多人都说慈禧是一个老妖婆,正是在慈禧的统治下,中国才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她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人。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慈禧的误解,是没有仔细了解慈禧生平历史的人的一种人云亦云的说法。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人物中,有慈禧这样的政治手腕的人并不是很多。慈禧一个女流之辈,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够办到?慈禧当年发动辛酉政变以后,并没有遭到来自于皇族、朝中大臣和地方大臣的反抗,并没有出现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天下造反此起彼伏的现象。这说明,慈禧本身的手腕是很厉害的。
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已经席卷了清朝半壁江山。清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又腐朽不已。但是慈禧能够以大无畏的精神,相信曾国藩等地主武装,放手让他们掌控军队和太平天国死磕。这一点,在历史上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只要是君王,他都会担心拥兵自重的大臣夺了他的权。比如金国还在,宋高宗就急急忙忙夺岳飞的兵权。可见慈禧是不凡的。
太平天国被灭以后,清朝迎来了30年中兴时期。虽说这个中兴,成色多少有些不足。但一个国家在即将灭亡的时候,却还能有这么长时间的中兴。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肯定是功不可没的。至少说明,她在政治上是成熟的。
总之,慈禧绝不是大家所轻蔑地说的那样,是一个昏庸荒唐的人。
但是,虽然慈禧在政治上成熟,她做出向11国宣战这样的事情,确实又是十分荒唐的。这件事的荒唐性在于,也许向一个国家宣战,都不一定能打得过这个国家,更何况是向11个国家宣战。
(八国联军)
宣战这事是非同小可的。一般来说,如果是一个弱国,在和一个强国打的时候,就算是打起来了,它也不一定宣战。比如抗日战争虽然爆发很久了,但是蒋介石一直没有向日本宣战。很明显,蒋介石其实也是很害怕的,或者说是很慎重的。慈禧为何那样毛躁呢?
慈禧当然是很害怕的,既然很害怕,为什么却要做出这样的事情呢?
也许有人会觉得慈禧这样做是一种很有骨气的表现。也就是说,为了正义的事业,明明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一种风骨。就像蒙古人灭南宋的时候,文天祥明明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抵挡得住蒙古人的,但他依然要奋起反抗,所体现的就是一种风骨。
但很明显,慈禧是不具备这种风骨的。否则的话,后来
入侵北京的时候,她也不会慌慌张张就往西安逃跑了。
总之,慈禧当年做出向11国宣战的事情,是极不合理的,是很荒唐的。
既然慈禧本来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为什么却又做出如此荒唐的举动呢?
我们得看看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个举动的。
事实上,在戊戌变法之前,慈禧一直都还是比较正常的。本来她是想等她的儿子同治皇帝能够当政的时候,就把权力交给同治皇帝。可惜同治皇帝不成才,扛不住压力,后来又出去寻花问柳,以至于得花柳病,提早死掉了。这使得慈禧的希望落空,不得不重新找一个新的皇帝。
(戊戌变法众生相)
有人可能会说,慈禧当时就应该找一个成年人来当皇帝,不应该找年幼的光绪。她找年幼的光绪,明显就是一种舍不得丢掉权力的表现。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对于慈禧来说,她肯定觉得把江山交给自己的儿子是最好的。虽然同治皇帝死了,但是他总希望有一个新的儿子。再加上光绪本来就是她的侄儿,这是有血缘关系的。所以,把光绪作为她的接班人来培养,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光绪从小就胆小,在打雷的夜晚,慈禧常常把他紧紧搂在怀里,可见慈禧对这个新儿子,确实是很爱的。
应该说,在光绪开始亲政的时候,慈禧确实已经把权力交出去,交给光绪了。慈禧并没有想一直呆在这个权位上,否则的话,光绪皇帝也不可能干成“戊戌变法”这件事。慈禧对“戊戌变法”虽然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她并没有强烈反对。而且光绪在人事任命上,她也没有完全替光绪皇帝做主。
只是后来,光绪皇帝急于求成。由于他颁发的各种政令,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大家的思想守旧,都不怎么搭理他。光绪心里非常焦躁,在康有为等人的撺掇下,光绪认为祸根在于慈禧,所以决定把慈禧抓起来。
正是这件事,最终惹怒了慈禧。慈禧因此返回宫里,把光绪囚禁在瀛台,自己重新掌权。可以说,从那时候开始,慈禧做事情,才开始走极端,没有之前的成熟了。
到了年,慈禧又听信了她身边一些大臣的谗言,认为外国人想拥戴光绪,把她给撸下来。慈禧想到当年光绪准备包围颐和园抓捕她的事,可以说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因此才做出了向11国宣战这种疯狂的举动。
总之,慈禧变得极不理智,在政治上走极端,与她与光绪母子感情的彻底破裂,有极大的关系。并不是她有没有胆量的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pqycjzz/8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