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疾病,确切地说是影像学对盆腔内液体的一种描述。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两种。
生理性盆腔积液原因
部分正常女性在月经期或排卵期会有少量的盆腔积液。这是因为在解剖上盆腔处于腹腔最低的部位,当盆腹腔脏器有少量渗出液、漏出液或破裂出血时,液体会首先聚积在盆腔,从而形成盆腔积液。如月经时,少量经血逆流至盆腔可造成盆腔积液;月经中期排卵时的卵泡液积在盆腔也可导致盆腔积液;便秘的患者,由于肠蠕动不正常,可引起少量肠液渗出导致盆腔积液。
病理性盆腔积液原因
月经期不注意卫生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会有脱落现象,宫腔内部的血窦呈现开放状态,并且会存有小积血块等,此时非常适宜细菌的滋生。如果在月经来潮时不注意个人卫生,使用不洁卫生棉、卫生纸等,或者在月经期间进行性生活,给细菌的滋生和感染提供了良好机会,引发女性盆腔炎。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患有阑尾炎或腹膜炎症时,女性易并发盆腔炎症。患有阴道炎、宫颈炎时,炎症上行感染,最终导致盆腔炎。
产后、流产后感染分娩和人工流产后,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此时宫颈口处于扩张状态,如果没有注意个人卫生,那么阴道和宫颈内的细菌也有可能会上行而造成女性盆腔感染。
妇科手术后感染人工流产手术、放(取)环手术、输卵管造影(通液)等,如果手术过程中消毒不严格,那么很容易在手术后并发感染。如果在手术后不注重个人卫生,不根据医生的嘱咐进行恢复治疗,治疗后过早进行性生活等,都会引发细菌滋生而导致女性的盆腔感染。
其他卵巢及输卵管肿瘤、肝肾疾病均可引起盆腔积液同时伴有腹水,甚至胸水。异位妊娠和黄体破裂可引起盆腔血性积液。结核性盆腔炎时,腹膜及盆腔脏器表面布满粟粒状结核病灶,会产生大量的渗出液聚积在盆腔。
盆腔积液的一般治疗
生理性盆腔积液不需要特殊治疗,少量的盆腔积液可以自行吸收。如果是盆腔炎或者肿瘤性的积液,积液量都会在毫升以上,需要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一般治疗: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增强治疗的信心,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药物治疗:如因炎症引起,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如肿瘤引起,应采用化疗药物配合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有肿块、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可行手术治疗;存在小的感染灶,反复炎症发作者亦宜行腹腔镜手术探查。手术以彻底治愈为原则,避免遗留病灶。对年轻妇女应尽量保留卵巢的功能。慢性盆腔炎用单一疗法效果较差,采用综合治疗为宜。
盆腔积液的中医观
虚性盆腔积液:
女性肾阳不足,引起下焦虚寒,水液运化障碍,故而废液留存于下焦,而形成盆腔积液,近似于现代医学中生理性盆腔积液。
虽然现代医学中认为生理性盆腔积液不需要治疗,但是从中医“防未病”层面上看,此类问题亦属于“气”层面的病变,如果不加以干预,而任由其发展。不仅患者可能会有腹胀、腰痛、乏力、月经异常等症状出现,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假以时日,此类疾病亦不排除向病理性疾病转归的可能性。
治疗此类问题,宜补肾阳,健脾胃,以温化下焦寒湿,补足肾阳,以免积液复生。
三生针法治疗策略
君:补肾健脾
臣:手足太阳经
佐:曲骨穴经筋按揉
使:大小鱼际全息;一二掌骨全息
实性盆腔积液:
女性肝气郁结,或外邪侵袭,引起下焦津液不能向上运化升发,停滞于下焦,由湿生热,形成盆腔积液,近似于现代医学中病理性盆腔积液。
现代医学针对此类问题治疗方案较为精准,但中医亦可配合施治,以减少抗生素与手术的应用对于患者造成的潜在损伤。
治疗此类问题,宜疏肝升阳,健脾胃,除邪热,以清化下焦湿热,缓解原发病灶,较少积液生成。
三生针法应对策略
君:疏肝健脾泄热
臣:手足太阴经
佐:八髎穴经筋按揉
使:大小鱼际全息;一二掌骨全息
舌诊上看,盆腔位于女性下焦,舌全息上位于舌根区。
虚性盆腔积液患者易见整体舌色淡白,此区域凹陷且颜色清冷,偶有腻苔覆盖。
实性盆腔积液患者易见整体舌色红绛或青紫,此区域凹陷且有腻苔覆盖,或凹陷中又见凹凸不平。
下图为今日接诊的一例生理性盆腔积液患者典型舌象,以供同道讨论交流。
曹大福就是曹大夫承蒙厚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nxpqyzz/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