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学到抗战,再到从医从教
他学贯中西,德才兼备
在皮肤病学和药理学领域卓有建树
日光性皮炎、核黄素缺乏症、雅司病......
他的学术科研成果广受国际国内赞誉
为我国消灭性病、防治皮肤疾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医学教育家
国家高教一级教授
为我国培育了大批优秀的皮肤病学人才
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倾尽全力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是一位英勇无畏的爱国者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
他和8位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一起
冒死收集侵华日军罪证
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罪行
他就是中国现代皮肤性病学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
于光元教授
本期大医仁心:第2话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协和皮肤科奠基人于光元
学习一代名医济世救国的初心使命
于光元教授(年—年)
于光元,字炳仁,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学家、皮肤性病学专家,中国现代皮肤性病学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国家高教一级教授,中国西医皮肤科学主要创始人,抗日九君子之一,医院皮肤科创始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年11月18日,他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一职员之家。
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并留院任教。
年,他赴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药理系学习,医院皮肤性病科研究花柳病,获双学科博士学位。
年学成回国,在辽宁医学院任药理系教授和皮肤科教授。
年,他任中南同济医学院(后相继称为中南武汉医学院、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皮肤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在他的主导下,医院成立“皮肤花柳科”。
他英勇无畏投身抗日,力行爱国;他终身刻苦,笔耕不辍,钻研学术;他德才兼备,施医施教,广育英才。从治学到抗战,再到从医从教,他以家国情怀践行医者初心,走遍全国只为拯救苍生。他,就是于光元。
舍生取义:知识分子的大义担当年“九一八”事变,日本阴森的刺刀加剧了沈阳的寒冷,侵略者所到之处满目疮痍,东北人民深陷无尽的灾难之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国难当头,于光元与8位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一道组成一条特殊战线,冒死收集侵华日军罪证,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罪行,为中国抗战胜利赢取了国际舆论和道义支持。他们被称为“沈阳九君子”。
青年于光元(左一)摄于沈阳,左三为九君子之一张查理
年,国际联盟(简称国联)调查团抵达沈阳,调查“九一八”事变真相。当时,日本为应对国联调查,发动满铁、关东军、外务省和日本驻奉天领事馆多方配合,不仅“作成”详尽的文献资料,而且伪造大量假象。同时日军还采用“周密接待”“重礼相赠”、监听跟踪、封锁调查渠道等手段,目的就是迫使调查团承认伪满洲国为既成事实。在此严密的布控之下,调查团所达之处均是日军的便衣宪兵和特务,查明真相阻力重重。
沈阳“九君子”
值此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九君子”在日本军警宪特密布的沈阳冒死行动,想方设法搜集各类日军侵华罪证。他们每次聚会都会各喝一杯苦水“以励卧薪尝胆之志”。年底到年1月四十多天时间里,九君子发动医学、教育、金融等各界进步人士分工合作,白天多方搜集日军罪证,晚上由奉天医科大学的几位教授集中分类、翻译、校对和打印。整个过程惊心动魄、险象环生。搜集到的证据包括《盛京时报》、《满洲日日新闻》等日方发行报刊的剪报、日系官员任免名单及本庄繁布告、关东军颁布的教育、金融章程和实物如收条、对联、照片等。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搜集到多页纸质材料和实物证据,为便于调查团审阅,另备英文说明书,装入绣着“TRUTH”字样的蓝色缎面布袋中。
于光元教授和朋友们当年装证据用的布包原件,至今仍保存于瑞士日内瓦联合国图书馆。蓝色布袋的边角已经褪色,但上面用浅粉色丝线绣的英文“TRUTH”依旧鲜艳。
“TRUTH”是全面揭露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及拼凑伪满洲国的双语证据汇编,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TRUTH”的每一条证据都不啻一柄利剑,直逼日本的狂妄野心,使其无法自圆其说。
“九君子”收集的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证材料
“TRUTH”制作完成后,“九君子”面临着一个特别关键也格外危险的程序:根据当时国际法庭程序惯例,文件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密告”,否则法庭不予受理。递交者必须是有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士,还需要有证明文件,证明提供者的身份信息。这就意味着,“TRUTH”呈交国联后,一旦日方知悉,他们都会面临为国捐躯的危险。但是,“九君子”毫不犹豫地签下姓名。
国联调查团在东北实地调查
跨过了一道难关,但如何向调查团提交证据成为他们面临的又一个难题。经过冥思苦想,他们终于想出一条巧计:通过外国人转交材料。“九君子”辗转再三,联系到爱尔兰传教士弗雷德里克·奥尼尔因,经由他将这份生死文件当面交给了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先生,并进行了秘密面谈①。这份材料成为《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对日军侵华行为作出定性的重要依据。年2月,国联召开特别大会,会议以42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报告书》一经公布,日本立即陷于国际舆论谴责的被动局面。恼羞成怒的日本宣布退出国联,并悍然纵兵入关,包括于光元在内的“九君子”中八人被捕入狱,他们在狱中受到严刑拷打和残酷审讯。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于光元出狱后离开了东北,辗转南京、成都、兰州、济南、上海等地,最终扎根在医院。
对于当年在狱中的经历,于光元回忆不多。要想理解前辈先贤们的心迹,也许没有比TRUTH英文说明书的最后一句话更合适的。“人们也许记得,满洲的人口中95%以上是中国人,中国人自然要当中国人,并且永远是中国人。”
颠沛流离不改初心年2月,于光元受聘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任药理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及以后,同时任中央大学、华西大学和齐鲁大学三所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科主任、教授及药理系主任、教授。
年国立中央大学于光元签名的学生成绩单
年于光元创办了兰州医学院并任院长;这是我国皮肤性病学科历史上第一位医学院院长。
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和药理系教授、主任。
年应上海同济大学之聘,于光元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兼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皮肤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年于光元教授积极倡导成立了上海皮花科学会,任主任委员。
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于光元教授无条件服从组织调遣,毅然由上海迁到武汉,任中南同济医学院(后相继称为中南武汉医学院、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皮肤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年于光元教授努力促成武汉市皮肤科的学术交流,使学会活动经常化;并任武汉市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
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湖北省人大代表,第三届武汉市人大代表,第四届湖北省政协委员。
学术泰斗:医学名家的仁心仁术于光元一生刻苦钻研,在皮肤病学领域卓有建树,然而他最初的研究兴趣却在于药理学,且在药理学领域出版和翻译了具有重大贡献的多本学术著作。他早年就和世界著名药理学家柯希尼教授和伊博恩教授一起,潜心从事药理学的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就发表了《洋地黄与同属药物作用的比较》、《亚硝酸戊脂药理作用的比较》等重要文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毅然放弃原专业,转向皮肤性病学的研究呢?
于光元回忆,40年代的中国,人们的营养和卫生状况普遍较差,又因娼妓泛滥,许多人患皮肤病得不到重视和及时医治,导致身体残损,甚至失去生命。于是,年他毅然决定开始专门从事皮肤性病的研究,以自己的所长为人民做点事情。此后,他在上海积极倡导成立了皮肤科学会,为成立全国皮肤科学会奠定了基础。他还先后担任了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副总编辑、武汉市皮肤科学会和湖北省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为开展学术交流、培养皮肤性病学专门人才,也为我们国家消灭性病、防治皮肤疾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先后著有《皮肤病及性病学》、《麻风病学》、《职业性疾病和工业性疾病》等著作。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含金量高、学术观点创新的重要学术论文40多篇,当《全身性弥漫性血管角化瘤》一文发表时,世界著名皮肤病学专家骆特教授对其十分重视并予以高度评价。
于教授治学严谨,他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科学态度与求实精神相统一的原则。非常仔细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出了银屑病(psoriasis)的命名(中医在“外科大全”里称之为“白监”,在“医宗金鉴”里有四个名称,还有俗称为牛皮癣),学界认可并赞赏,沿用至今。还首先发现了麻风患者的口腔黏膜的损害等等。他还十分注重将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其伴发疾病、病史及家族史等,于年在主译主校著名的《安德鲁士皮肤病学》第六版中将就atopicdermatitis命名为特应性皮炎。后来得到学界的认同。
年李洪迥、于光元、杨国亮、黄志尚四位一级教授访苏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于光元在学术科研上的成就不仅关照现实而且影响深远。其中不得不提的有三件。一是对“日光性皮炎”的研究。作为一种只在国外报告过几例病例的疾病,于光元敢于推翻外国学者及他本人对于此病的不完全认知,通过持续地观察和在农村的深入调查,发现此病与太阳光照射间的密切联系,并于年在瑞典的第十一届世界皮肤科学大会上宣读论文《日光性皮炎》,受到国内外皮肤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国际著名皮肤病学专家阿斯.汉森教授认为有重大价值。二是对解放军部队高发现象“核黄素缺乏症”的研究。他通过深入基层的细致调查,迅速找到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该研究获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三是对雅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他率队赴江苏北部进行实地考察,随后发表系列相关论文,为在我国消灭雅司病作出卓越贡献。
于光元教授文章《中国的雅司》
于光元教授文章《中国的雅司》内页
奠基协和:医者、教师的高瞻远瞩年,在于光元的主导下,医院成立“皮肤花柳科”。从年到年,他定期往返上海武汉两地,代课,指导科研,参与筹备建设医院的皮肤学临床科室。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下,年10月,武汉医院皮肤科开始单独开诊,收治病人。
于光元教授不仅孜孜不倦地创新学术,且在培养人才方面敢为人先。上世纪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还没有女医生从事皮花科;然而,于光元教授开了这个先河,欣然接收了刚毕业的许彤华女医生到科工作。许彤华女医生是我国皮肤科史上第一位女医生。
在于光元的带领下,协和皮肤科迅速壮大发展起来。年到年,协和皮肤科成为我国皮肤科学重要的教学基地,全国各地前来进修者络绎不绝,学习内容从皮肤科临床到医学真菌,包括皮肤组织病理等。期间,医院还受中央卫生部的委托,为九个省的学院举办了全国皮肤病进修学习班。于光元带着医疗团队前往全国各地开展教学活动。武汉逐渐成为中国皮肤性病研究的重镇之一。
已年逾八旬的于光元教授亲自审核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并亲自登上讲台给学员讲课。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卫生部予以高度赞扬和评价。在全国的影响深远,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皮肤科教学的师质力量、促进了我国皮肤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年冬欢送进修学生结业纪念
尤其可贵的是,于老晚年仍关心医学教育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皮肤病学参考书甚少,不利于中青年皮肤科医师的成长提高;他不顾八十高龄,毅然担负起主译主校著名的《安德鲁士皮肤病学》第六版、第七版,为我国皮肤病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还十分关心晚辈的成长和学科的发展,还表现在坚持精读每一期《中华皮肤科杂志》,并指出其需改正之处,反馈到编辑部,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
年11月18日祝贺于光元教授九十寿辰
编者后记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于光元一生谦卑低调,不事张扬。无论是作为抗日战士、学者、亦或是医者和教师,他时刻保持以真诚待人,以严谨待业务,竭尽所能地奉献自身的光和热,为发展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及卫生事业倾尽心力。
本文选自《协和往事》,有删节。
特别感谢皮肤科郑岳臣教授提供珍贵史料。
参考文献
①刘贞富,《缅怀皮肤病学的一代宗师——于光元教授》(《协和风采》,中共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委员会编)
②彤华、祝兆如,《缅怀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尊师——于光元教授》(《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12月16卷第4期)
③吴绍熙,《伟大的皮肤科——忆于光元教授》(《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第2期)
④马毳毳、刘艳、张建中、马慧群,《为中国近代皮肤性病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外籍医师》(马振友,《中国皮肤性病学习杂志》,年8月第27卷)
⑤于光元,《中国的雅司》《武汉医学院学报》年总第一期创刊号
⑥董少东,《真相——影响李顿调查团的关键》年7月30日《北京日报》
⑦张洁,《历史回眸—沈阳“九君子”与国联调查团》
(年11月辽宁大学出版社)
—END—
监制:孙晖王继亮
总策划:党委宣传部
编辑制作:陈有为
审稿:张玮聂文闻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点击右下角在看,传播协和好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mxpqyzz/8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