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时节,
宁夏新闻网记者沿黄河岸边一路行走,
重新感知母亲河的温度,
见证黄河岸边百姓生活的巨大变迁,
捕捉那些寻常生活中的幸福。
今天我们要带你去哪?
先来扫码看VR全景!
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穿山越峡,出青海、过四川、经甘肃,到了宁夏,她经过最后一个峡谷——青铜峡时拐了一个大弯,便一改澎湃之势,缓行北进。青铜峡市“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塞上江南的发源地、黄河文化的核心区。
吴忠市青铜峡市位于宁夏引黄灌区的精华之地,九曲黄河穿境北流58公里,自秦汉先后开掘了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古干渠,有“九渠之首”称号。
年,会泽塞上江南的宁夏引黄古管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也是黄河干流上的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青铜峡,
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
都是穿越了千百年厚重的历史遗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航拍青铜峡鸟岛秋末的宁夏青铜峡鸟岛蓝天白云,通过无人机俯瞰,碧水荡漾,芦苇金黄,风光优美。青铜峡鸟岛属于青铜峡水库区的一部分,因其栖息许多鸟而得名。这里景色得天独厚,有自然河流、湖泊和天然林区,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航拍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青铜峡拦河大坝、宁夏水利博览馆、一百零八塔、大禹文化园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黄河两岸,这里就是著名的青铜峡大峡谷。从空中俯瞰,黄河穿峡谷而过,黄河青铜峡大峡谷地处宁夏平原中部,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峡谷,长约十公里。
航拍青铜峡中华黄河坛蓝天白云下,黄河宛如金色的丝巾从这里蜿蜒而过,从空中俯瞰格外壮美,这里就是中华黄河坛所在地金沙湾。中华黄河坛背靠贺兰山山脉,隔河屹立牛首山,左傍万里黄河臂弯,右依青铜峡峡口,气势恢宏。
航拍青铜峡水利枢纽冬灌时节,从空中俯瞰青铜峡水利枢纽,奔腾的黄河水通过河东河西总干渠流向广阔的田野。青铜峡水电站位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出口处,峡谷中河水时缓时急,青铜峡大坝是黃河流域第二座水利枢纽工程,与依山而建闻名遐迩的塔遥遥相对。青铜峡水电站是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和工农业用水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建成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建成,使得塞上人民能够充分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实施自流灌溉,因而极大地推动了宁夏经济的全面发展,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
航拍青铜峡黄河铁桥虽然青铜峡黄河铁桥现在已经不通车,但它的恢弘气势依旧在。青铜峡黄河铁桥位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下游1.3公里处。年11月23日动工修建,年7月1日正式竣工通车,主要是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两岸运输物资而建,是宁夏第一座黄河桥梁。
航拍青铜峡镇黄河东岸,青铜古镇。从从空中俯瞰青铜峡镇,房屋鳞次栉比,尽显繁华。青铜峡古镇坐落于黄河青铜峡大峡谷旅游区入口处,依托青铜峡市秦汉古渠高品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越的黄河水系生态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地处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入口区的地理区位优势进行规划建设。建成后的青铜古镇将以“青铜古镇,塞上水城”为品牌,集黄河文化体验、古渠古镇观光、特色休闲接待等为主导功能,将充分利用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借助悠久的黄河水利开发历史和厚重的农耕文化,着力打造成为沿黄乃至周边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小镇。
宁夏新闻网记者王莹祁瀛涛杨泠然李姿睿张宜祥
快来看今日的投稿故事!
宁夏泉眼山脚下出奇迹在宁夏中宁县舟塔乡不远处的黄河边,有一座百米来高的小山,其貌不扬,怪石嶙峋,山上寸草不生,到处裸露着粉红色的岩石,没有一滴水的小石山,人们却称之为泉眼山。
一个黄土塬上的娃,初次来到泉眼山,是在年的初春。这里俨然是沟壑和旱塬的尽头。我们是个来自不同县域的热血青年,驻扎在泉眼山脚下一个刚建的院落里。院墙被流沙覆盖,乱坟散布在房前屋后。没有水,没有柴火,没有运动场地,全靠我们自己动手。大门不远处就是黄河,湍急的水流怒吼着、嘶鸣着,不绝于耳。
我们是固海扬水工程招收的第一批工人,要参与建设并在未来对工程进行管理和运行。在当时,什么是扬水?什么叫运行?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名称都觉得异常的陌生。但是我们却心甘情愿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固海扬水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宁夏南部缺水地区的水困难而建造的通过多梯级远距离电力输水的工程,取水口在泉眼山脚下的黄河,共修建12级扬水泵站,把黄河水输送到中宁长山头、同心、海源和固原等清水河流域两岸,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工程年全线竣工,到目前陆续扩建改建、更新改造。还有建成投运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位于泉眼山脚下黄河岸边的两处扬水首级泵站,每年为宁夏干旱地区扬水近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余万亩,保障60多万人和30多万头家畜的饮水,是宁夏异地搬迁扶贫、精准脱贫的重点水利基础设施。
30多年过去了,岁月如梭,岁月如歌。十多台多公分的巨大水泵把千年黄河水每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荒原深处,巨大的水流沿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渠道横亘在泉眼山两侧的岩石上,并向遥远的荒原深处流去。缺水吃的群众喝上了经过处理的卫生洁净甘甜的黄河水。没有水喝的羊群撒欢了,干裂的黄土地绽放笑颜,异地搬迁而来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作者:张恭)
欢迎您向我们讲述关于黄河、关于家乡、关于幸福生活和时代变迁的故事,您也可以将家乡的故事和老照片发送至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mxpqyzz/8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