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概要:
六旬患者吴先生,
肾结石8年,
结石阻塞输尿管导致血肌酐升高,
最高时达μmoI/L,
已出现梗阻性肾病,血透指征明显。经中药特色疗法治疗后,
肌酐指数明显下降,
成功避免血透。
8年结石致肾衰,肌酐过高需血透
六旬患者吴先生,已有8年的肾结石病史,早年曾进行保守治疗,但病情总是周而复始,反反复复。近期,吴先生的病情再次复发。左侧腰部突感阵发性剧烈绞痛,下腹部也呈放射性疼痛,且恶心欲吐、尿量减少……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吴先生的肌酐高达μmoI/L(肌酐正常值为54-μmoI/L),双肾多发结石、囊肿,双肾及输尿管上段中度积水,双肾周渗出性改变,右肾萎缩,还有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疾病,情况并不乐观。医院治疗后,吴先生仍感腰酸不适,肌酐值虽有所下降但还是远高于正常值。经朋友介绍,医院肾脏病专科。在这里,吴先生被确诊为梗阻性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已出现慢性肾病面容,面色晦暗无神,需尽快治疗。梗阻性肾病是指因为尿流障碍而导致肾脏功能和实质性损害的疾病。
常表现为肾绞痛、腰酸不适、排尿困难、高血压等症状。早期去除梗阻可使病变消失,晚期则使肾功能永久性丧失而不能逆转,压迫导致肾脏的萎缩,最终纤维化。
尿路梗阻通常是造成梗阻性肾病的常见原因。
吴先生就是由于肾结石阻塞输尿管,引发尿路梗阻,从而导致梗阻性肾病。医院肾脏病专科副主任吕宏云主任医师介绍,当肾功能衰竭患者肌酐值达到μmoI/L时就应该考虑透析。而吴先生的肌酐数最高时达到μmoI/L,血透指征明显。但是除了血透,真的别无他法吗?
吕宏云表示,慢性肾衰早中期患者先尝试降肌酐,若治疗后,肌酐仍高居不下,此时可考虑是否需要进行血透。
中药灌肠正是一种有效的降肌酐疗法。
根据吴先生的实际情况,医生为其定制了一套中药灌肠方案。治疗后,吴先生的肌酐值得到了明显的下降,腰部酸痛症状也都得到了缓解,成功避免了血透。经中药灌肠、中药口服,降血糖、降血压等综合治疗后,吴先生已顺利出院。吴先生治疗日志11月12日,吴先生入院,肌酐μmoI/L;11月14日,行中药灌肠治疗;11月15日,肌酐μmoI/L;11月20日,关节疼痛稍有好转,肌酐μmoI/L;11月23日,关节疼痛基本缓解,肌酐降至μmoI/L;11月26日,肌酐降至μmoI/L,身体无不适,顺利出院。吴先生入院后,肌酐值趋势图
中医特色疗法,避免血液透析
中药灌肠是一种特色内病外治疗疗法,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中药灌肠疗法,即将药物通过肛门进入体内。药物直接接触肠粘膜,使肠道充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通过弥散和渗透作用,达到排毒、保护肝脏的目的。
可避免中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消化液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还可以避免中药中大量的钾离子通过消化道吸收入血。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药灌肠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肾衰竭的进展。
除了能够有效改善肾脏病患者的病情,中药灌肠疗法给药还可用于脾胃病,便秘,急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泌尿系感染,不孕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结肠炎等疾病。中药灌肠优势1.无创伤、无痛苦的绿色疗法,相对于肌注、静脉给药而言,中药灌肠不良反应和突发医疗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低;2.尤为适合于口服和静脉给药困难的患者、患儿;3.药物吸收和静脉给药一样快生物利用度高,药效显著;4.减轻肝脏的毒副作用,避免了药物损伤胃黏膜。东阳医院肾脏病专科优秀团队
医院肾脏病专科是国家级中医重点建设专科,年挂牌医院,拥有全市最大的血液透析中心,是金华地区肾脏病诊疗中心之一,东阳市血液透析中心,诊疗技术水平处于区域领先地位。科室现拥有中高级职称10人,硕士研究生6人。率先在东阳市内开展肾脏穿刺、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移植随访等诊疗技术项目,采用一体化方式治疗各类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衰早中期采用特色中药灌肠疗法,慢性肾衰晚期尿毒症采用维持性腹膜透析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专科常规开展动静脉内瘘术、临时与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术、腹透导管植入术、腹腔镜下腹透导管植入术等,以及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等系列血液净化技术。东阳医院肾脏病专科
(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
门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netasty.net/mxpqyzz/6076.html